您的位置  浙江新闻  社会

豆瓣8.6《被讨厌的勇气》:人唯有在感觉自己有价值时,才有勇气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01-1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微信ID: LinkedIn-China

LinkedIn领英是全球知名的职业社交网站,每个《财富》500强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问题?

  • 对自己的出身、学历甚至容貌有强烈的自卑感,过于在意他人的目光,别人如果赞美你,你第一反应是他有事求你,别人指出你一点点问题,就会在内心无限放大?

  • 每次发朋友圈都精心编辑,如果点赞数很少,就会默默删除,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觉得自己做的每一件事只有得到认可才会获得成就感?

  • 看到身边人过得比自己好,无法衷心祝福别人的幸福?

  • 觉得自己现在所经历的所有不幸,或者性格问题都是由过去的创伤经历所造成的,将造成自己的平庸与缺陷的责任,都推给不幸的原生家庭?

  • 不懂如何拒绝别人,有不同的意见不敢表达,担心自己被拒绝,不敢主动迈出一步,想活成别人心目中的完美人设,不想被任何人讨厌?

  • 接着,再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在你的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欢的一生”和“有人讨厌自己的人生”这两个选项让你选的话,你会怎么做选择呢?

对自己的出身、学历甚至容貌有强烈的自卑感,过于在意他人的目光,别人如果赞美你,你第一反应是他有事求你,别人指出你一点点问题,就会在内心无限放大?

每次发朋友圈都精心编辑,如果点赞数很少,就会默默删除,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觉得自己做的每一件事只有得到认可才会获得成就感?

看到身边人过得比自己好,无法衷心祝福别人的幸福?

觉得自己现在所经历的所有不幸,或者性格问题都是由过去的创伤经历所造成的,将造成自己的平庸与缺陷的责任,都推给不幸的原生家庭?

不懂如何拒绝别人,有不同的意见不敢表达,担心自己被拒绝,不敢主动迈出一步,想活成别人心目中的完美人设,不想被任何人讨厌?

接着,再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在你的面前有“被所有人喜欢的一生”和“有人讨厌自己的人生”这两个选项让你选的话,你会怎么做选择呢?

你每天会花多长时间照镜子?

两小时三十七分钟

照镜子是每天每个人都会做的一件事。那么你呢,在照镜子的时候,看见的是什么呢?

“眼睛好小,单眼皮,塌鼻梁,今天皮肤状态太差了,脸好大?”

《魔镜》里面的弹幕正在反映出一部分社会真实:

你会为什么会讨厌自己?为什么只盯着缺点就是不肯去喜欢自己呢?

那是因为你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害怕被别人轻视或拒绝、害怕被人否定。

你不肯接纳自己,你觉得: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

然后就无法避免的陷入容貌焦虑,从化妆到整容,直到将自己改造成别人心目中的完美人设。

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将别人衡量人生的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准。

其实应该这样想,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与你无关。

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别人的回报式的思维。

把改变自己当成操纵他人的手段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想法。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更关心自己过得如何。

也就是自由地生活。

很多人认为人际关系由他人掌握着,所以才非常在意“那个人怎么看我”,选择满足他人希望的生活方式。但是那个他人又是谁呢?

在你眼里,你永远是不完美的,但是美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在《被讨厌的勇气》中,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自我接纳。

不同于自我肯定,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

而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欺骗自己。

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

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于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

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一切都是“勇气”的问题。

有多少姑娘买过

”测男友忠诚度和开房记录“?

女生为了检测男友或老公的忠诚度,付费请人去加对象的微信进行聊骚,甚至试图调查开房记录。

或者有些人直接开小号去测试男友。

随之而来的诈骗产业也应运而生,你看到的聊天记录,可能是骗子用你男朋友的头像和昵称冒充的;你看到的开房记录也可能是对方PS合成的。

毕竟是你先提供了你们的个人信息。

当你看到各种截图,被负面情绪包围的时候,是没有办法理智思考的,你拿到的证据也无处求证。

猜疑的种子一旦埋下,就会不断生根发芽。

你在恋爱关系中怀疑“他/她可能不专一”。并且还积极寻找对方不专一的证据。任何情况都会发现像山一样的不专一证据。

对方无意的言行、与别人通电话时的语气、联系不上的时间……如果用怀疑的眼光去看,所有的事情看上去都会成为“不专一的证据”,哪怕事实并非如此。

周而复始的猜疑,信不过的不是别人,是自己。

很多姑娘做出这种行为也不难理解,归根究底是对自己没有自信。

不相信自己值得被喜欢,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被讨厌的勇气》中,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他者信赖”,

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

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无条件地相信。

这就是信赖。“如果对方讲信用我也给予信任”,这只不过是一种基于抵押或条件的信用关系。

你认为“无条件地信赖别人只会遭到背叛”。但是,决定背不背叛的是他人的事。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

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

如果你并不想与那个人搞好关系的话,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彻底剪断关系,因为要不要跟他产生联系是你自己的事。

但如果你把人际关系的基础建立在“怀疑”之上。怀疑他人、怀疑朋友、甚至怀疑家人或恋人,生活中处处充满怀疑。

那么,对方也能够瞬时感觉到你怀疑的目光,会认为“这个人不信赖我”。

只有我们选择了无条件的信赖,才可以构筑更加深厚的关系。

我现在所遭受的一切不行

都是由我的过去造成的?

关于这个话题,我想讲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成长自一个单亲家庭,我的父母在我刚出生就离婚了。

可能因为那时候年纪小,对很多事情并没有很深入的了解,只是知道,家人因为心里有亏欠,基本上对我是有求必应。

后来随着年纪增长,了解了很多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的例子之后,我就会把我性格上的一些问题归咎于童年经历,比如:内向、不喜欢跟人打交道,待人接物时过于敏感,思虑太多等等。

其实我知道,除开天生性格上的一些因素外,很多问题都是在我了解了其他单亲家庭孩子的情况之后,给自己的选择或行为找一个看似合理的解释。

要不是……我会过得比现在更好,将一切不幸的原因归咎于过去他人为自己所造成的创伤。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情况。

相信你们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那些津津乐道甚至是夸耀自己成长史中各种不幸的人。

当别人想要去安慰或者帮助其改变时,他们会用“你无法了解我的心情”来推开援手。

例如,我的身高很矮。

对此,心善的人会用“没必要在意”或者“人的价值并不由身高决定”之类的话来安慰。

但是,此时如果甩出“你怎么能够理解矮子的烦恼呢!”之类的话加以拒绝,那谁都会再无话可说。

如此一来,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翼翼地来对待。

通过这种方式,就可以变得比他人更有优势、更加“特别”。

生病的时候、受伤的时候、失恋难过的时候,在诸如此类情况下,很多人都会用这种态度来使自己变成“特别的存在”。

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更多关注,认为只有自己获得关注了,才是有价值的。

但人的价值不应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

作者在书中说:人们应该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感觉。

这就需要提到第三个概念“他者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主页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