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浙江新闻  社会

情感疏离:只想一个人待着,是我的错吗?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6-1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作者 | 覃宇辉

来源 | 宇辉心理(ID:yuhuixinli2017

编辑 | 留木

“身为孤岛的我”

你会不会有这样的经历:

情绪接近崩溃想要倾诉,但翻开手机,却找不到一个可以拨的号码;

每天围着工作和家庭转,用尽全力地在生活,很少再有剩余精力去关注其他人;

情感沟通的深度越来越浅,习惯说“好的”“还不错”,难以敞开心扉和朋友进一步交流。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层,独立自主,跟外界的疏离感越来越强。

有人说这是“深度社恐患者”的福音,不用强撑笑脸去应付人情往来;有人说这是“致郁”的压力源,把我们变成一座座缺乏交流的孤岛。

那在社交中该疏离还是保持紧密?

这个问题契合美国心理学会发布的,2018年心理学研究的十大趋势之一,即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很值得来好好探讨一下。

保持疏离,不被别人的期待绑架

在社交中保持疏离感,好处在于界线越来越清晰。我们可以成为自己,而不是被外界的期待所捆绑,变成他人的附属。

过去的中国社会,是严重缺乏边界感的社会。

比如我的来访者小林。他的爸妈就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延展,将期待投射到他身上:“你一定要学理工科,以后当高级工程师”;或者用权威来压制小林的自主性:“我是你爸,你必须得听我的”,没有尊重孩子界线的意识。

长期处于这样的人际关系模式,小林越来越迷茫,不知道自己在为谁而活。

而在社交中保持距离,能让边界感分得更清。

比如父母知道孩子拥有独立意志。自己可以影响,但不该操控他们。父母更多是引导作用,而不是命令和强制干预者。

拥有自主,少受打扰的空间,就意味着得到原生家庭的“祝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