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生活  旅游

杭州市:去余杭博物馆,来一次“穿越”之旅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8-0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考古余杭系列展”是余杭博物馆自2012年起推出的一项大型系列展览,以考古学家的独特视角,通过考古挖掘出土的一件件文物,全面展示余杭7000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截至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新石器时代、先秦时期、秦汉时期这三个阶段的展览,本次推出的为该系列展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旨在让每一个人欣赏那些沉睡了两千年文物的同时,感受这一时期余杭的开放融合、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繁荣景象。

  余杭博物馆也叫作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位于余杭区临平南苑街道人民广场北侧。这是一座既反映余杭历史,又以闻名于世的良渚文化为切入点,展示中国江南水乡和民俗风情的博物馆,是人们了解良渚文化和余杭历史,解读余杭和整个江南水乡文化现象及其成因的重要窗口。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23日,您不妨去余杭博物馆看一看,了解这些古文物所展现的历史故事,来一次“穿越”之旅。

  合久必分,经历了四百余年的大一统,南北分裂再次袭来。在分分合合的局势中,余杭以其独有的魅力,创造着全新和独特的成就。

  这一时期的余杭,行政隶属稳定,经济稳步发展;南北民众融合,先进技术引入;山区垦殖扩展,农业生产多量;青瓷窑址增多,制造技艺提高;画像墓砖多产,意识形态呈现;三教逐渐并行,佛教信仰独大。

  一、三国——偏南一隅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时期正式开始。次年刘备在成都称帝,称蜀汉。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此时的余杭入吴国版图,但因东吴行政区划的变化,隶属关系也多次变更。孙吴建国初期,余杭属吴郡,隶扬州。公元226年(吴黄武五年)于富春县(今富阳)置东安郡,余杭县属之。公元228年(吴黄武七年)东安郡废,余杭仍属吴郡。至公元266年(宝鼎元年),余杭县改属吴兴郡(今湖州),隶扬州。

  余杭偏南一隅,自秦始,社会较安定,也是统治者安置移民之地。三国时期,作为孙吴的辖地,亦成为安置越人后裔之地。同时北方汉人因躲战祸大量移入,更是促进了社会经济和聚落的发展。从目前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资料分析,此时的余杭先民生活聚居地主要位于余杭的中东部地区,尤其是东苕溪一带。这与东汉南湖的兴建改善了其生存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农业、手工业等得到了稳步发展。

  二、西晋——稳步发展

  公元265年(魏咸熙二年),司马炎取代魏元帝曹奂称帝,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晋太康元年),灭孙吴,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统一天下,吴国所有郡县纳入西晋版图。公元316年(西晋建兴四年),西晋灭亡。西晋时期,余杭县仍属吴兴郡,钱塘属吴郡,均隶扬州。

  此时的余杭成为北方难民和外迁人口的云集之地,其中中泰、长乐、径山等山区和良渚、瓶窑、余杭街道、临平街道等中东部水网平原地区成为最集中聚居区,这可以从目前的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得到印证。他们不仅带来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区种法等,垦殖山泽,开垦丘陵山地,兴修水利,农作物增加,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制瓷业、冶炼业、铜镜铸造业等手工业因人口的增多需求量大增而得到发展。余杭也因此成为当时人口最多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治之一。

  三、东晋——持续发展

  公元317年,琅邪王司马睿称帝,定都建邺(后改称建康),史称东晋。公元420年(元熙二年),东晋原北府将领刘裕迫使恭帝禅位,东晋灭亡。这一时期,余杭沿袭西晋建置,余杭县属吴兴郡,钱唐属吴郡,均隶扬州。

  此时的余杭社会相对稳定,聚落增广。从文物出土地点可以窥见当时的聚落分布情况:大规模的聚落沿东苕溪流域分布,主要是良渚、瓶窑、余杭街道等及围绕临平山、临平湖一带的临平街道、星桥街道等地区。晋室南渡,一批北方士人迁入余杭,促进了西部潘板、长乐、长命等地聚落的发展。

  东晋时期,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朝代更迭频繁,但是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又因自三国时期北方人口的不断迁入,使得余杭的经济文化得到持续发展。无论是农业还是制瓷业、铜镜铸造业等手工业技术有所提高,产品质量有所提升。尤其是青瓷业,余杭成为新的青瓷生产地之一。

  四、南朝——生机勃勃

  南朝为建立于南方的四个王朝的总称,包括宋、齐、梁、陈,均建都于建康。时间自公元420年(东晋元熙二年),刘裕代晋自立,国号宋,改元永初,史称刘宋,至公元589年(陈祯明三年)陈被隋所灭。这时期的余杭并未因频繁的朝代更替而更改,仍属吴兴郡。

  南朝时期的余杭人口大量增加,土地不断开垦,社会聚落得到更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一批以“村”冠名的新聚落。根据余杭境内南朝青瓷窑址和墓葬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这些聚落多分布在山麓地带和水路交通沿线,大致位于东部临平街道、星桥街道及中西部的良渚街道、瓶窑镇、闲林街道等地区。

  人口的增加,土地的开垦,水利的兴修,耕地面积得到空前扩大,农业、手工业、商业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尤以青瓷烧造业颇具特色,成为当时余杭的一大产业。

  五、窑业——日新月异

  位于东苕溪沿岸的良渚、瓶窑一带,因便利的自然条件,自先秦时期便为余杭窑场分布的中心区。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带仍然是余杭陶瓷生产中心。

  这一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多,瓷器作为日用品需求量加大,制瓷业迅猛发展。窑场数量增多,产量大大增加,器类较之前更丰富,常见器型有钵、碗、盘、洗、砚、双耳或四耳罐、盘口壶、水盂、烛台、香熏、唾壶、虎子、灶等,这些瓷质日常用品已大量取代了铜器、漆器等用品。

  根据考古发掘和出土瓷器分析,这一时期的窑场主要生产青瓷,夹有黑釉瓷器合烧现象。从部分窑址出土窑具和产品看,当时的烧造工艺比较先进,一般采用叠烧、垫烧等技法。

  余杭应是当时吴兴郡的瓷器生产和输出地之一。

  六、画像砖——丰富多彩

  画像砖始现于战国,盛行于两汉,东汉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因砖室墓的流行得到更大发展。隋唐开始趋于形式化和简单化,元代以后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根据目前考古发掘资料显示,余杭境内画像砖主要为南朝时期,绘制和技法工艺高超,既有线雕也有高浮雕;位置分布较广,从墓门延伸到墓壁;组合形式多样,单幅和多砖拼合均有;题材丰富多彩,有四神、凤鸟、千秋、万岁、狮子、伎乐飞仙、莲花化生、仙鹤、日轮、宝珠、宝瓶莲、人物等,有些题材极具特色,甚至为独有。

  画像砖虽用于墓室的装饰,但也是反应人们生活和思想的重要载体之一。余杭出土画像砖题材中与佛教有关的狮子、宝轮、宝珠、莲花灯等图案占最大宗,又有飞仙、仙人骑虎、仙鹤等道教类图案。这影射出南朝时期余杭佛、道教同时流行,尤其是佛教盛极一时,广建寺庙、高僧众多。此外,一些伎乐、侍女、门吏等题材的广泛使用,可以窥见此时余杭社会的流行风尚和社会阶层等级得森严分。同时也说明厚葬之风盛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