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峰峦拔翠 书院佳境
闻名遐迩的八华书院如雷贯耳,笔者早就想去一睹它的风采,一览八华山的美景。
八华山景区还算好找,先从市区到画水镇华阳村,再往北穿过金义东公路,一座写有“八华山”三个大字的新牌坊便赫然在目。
沿弯弯曲曲的水泥路向北开,经过梅岘水库,不到五分钟,就看见古色古香的驷马亭。这是古人前来求学轿马停留之处。亭上有副联:“亦步亦趋弯弯曲曲无直径,不屈不挠端端正正有奔头”。
穿过驷马亭,沿着飞虹径拾级而上。原来崎岖坎坷的古道,现在由石板铺砌而成,给人以曲径通幽之感。道路两旁,林木密匝,苍翠欲滴,浓阴匝地,两边的荆藤与林木钩着肩搭着背,有的垂挂,有的横行,有的攀爬。
走在这林阴道上,头顶如盖绿阴,脚踩结实古道,听鸟儿深情歌唱,看杜鹃灿烂花开,流水声潺潺入耳,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和愉悦。
山道弯弯,行走在朝圣路上,只见山色如画,白云如幻。往上走10多分钟,忽然一口波光粼粼的池塘出现在眼前,这不正是“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所描绘的意境么?方塘旁就是八华书院。莘莘学子们在这方塘边不知留下过多少倩影,不知清洗过多少墨砚呀!
池塘之畔,心仪已久的八华书院呈现眼前,雪白的墙体上写着“八华书院”四个大字。
这书院坐落在群山环抱的山岙里,如莲瓣簇拥,且酷似一把天然的太师椅,背靠青山正面朝南。即使寒风刮来、台风光顾,也不会受到影响。不得不佩服先人的眼光,选了这块风水宝地办书院。
书院的门楼十分简朴,白墙黑瓦,“天与名山藏著作,地开幽境贮宗风”的对联直扑眼帘。墙皮剥落,石阶破旧,木门斑驳,写满了岁月沧桑。然而,门前竹影婆娑,花木扶疏,苍松修篁,却不失古风清雅,令人感受到氤氲四周的传统文化气息。
据史料记载,八华书院距今已有700年历史,元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许谦(1269-1337)因患白内障而被族人许孚吉迎至此山,并接受许竹岩的邀请在此传道授业,声名远扬。
“远而幽冀齐鲁,近而荆扬吴越”,许谦教人“至诚谆悉,内外殚尽”,深入浅出,因材施教。及门弟子,见于著录者千余人,各有成就。他寄情山水,在此撰写了《八华讲义》及《学规》,著《白云集》、《观史治忽几微》、《诗集传名物钞》8卷,收入《四库全书》。名医朱丹溪也曾师从许谦,明朝兵部尚书许弘纲也曾在此就读。
由侧门进去,就是供奉许谦的厅堂。正中“道学名宗”匾额下,许谦慈眉善目,笑容可掬,仪态端庄。左为江南名医朱丹溪,右为书院创始人许竹岩。他们外披红袍,身穿蓝衫,手持书卷。塑像前帷幔半绾,供桌上烛迹斑斑,香云缭绕。笔者认为,这是老百姓对许谦先生最为朴素的纪念,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
默默行祭后,我们来到了前厅。前厅由16根石柱支撑着,三开间。堂中整齐地排列着二十多把条椅和八仙桌,仿佛看到了当年许谦讲学时的盛景。两排8间厢房门口陈列着石人、石马、石凳。
伫立书院当中,遥想当年,许谦展纸走笔、执经讲学,耳膜边隐约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在生活清苦、交通闭塞的元朝,他们安贫乐道,孜孜以求,虔诚地传播着中华传统文化,其心沉静,但思维活跃,其精神世界富有而殷实,享受着常人不可理喻的充盈与美妙。东阳“教育之乡”的名声远扬,或许跟许谦他们诲人不倦、勤奋苦读的古人遗风不无因果渊源。
八华书院的东北角,8层云华塔矗立于松涛之中。拾级盘旋而上,登上塔顶,极目骋怀,峰峦叠翠,南江、田野、村庄,尽收眼底。而梅岘水库像一块天然大翡翠镶嵌于群山之中,令人油然而生豪迈之情。此时此地,远离城市喧嚣,无任何杂音骚扰,不愧为人文佳境。
书院西南峰顶有一个明代建筑迎华亭,上面写有“前对梅天文翠笔写我文章,后拥立地锦屏风堆我锦绣”的对联。这是许谦和弟子们手不释卷苦心晨读的地方。亭前有一碑,正面刻有《重建迎华亭序》,背面为白云山人所作《三月十五日夜登迎华观》。
据了解,距亭不远还有一个摩崖石刻群,我们只看到许一元撰写于明万历八年的《迎华说》,因时间关系没有细读。这些石刻也许是当地许谦和弟子们在讲学读书之余遗存的“作品”。看到这些石刻,更让我们后人怀念于心。沉思遐想中,我们看到了亦乐亭。亭柱上有一联:“石号来朋来自远方无俗客,山名八华八面奇遇尽佳宾。”
回望八华书院,已隐然不见,但笔者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和温润。八华山是一座峰峦拔翠、揽胜幻奇的山,更是一座有内涵丰富的山。一处风景若文化就如同没有灵魂一样。八华山之所以常年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不仅是它景色秀丽,而是它因八华书院赋予丰盈的人文内涵,使它变得更加鲜活、更为生动。(文/图 赵晨)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