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峥嵘岁月下的风情古堡
记忆中,小学时学校组织爱国教育活动时,附近的永昌堡是活动首选地。脑海中关于它的回忆似乎只有那一段段王氏先人抗倭历史的片段。如今再次来到这里,抬头看看这里威武的古城墙,不禁感慨,不管经历多少风雨,它依然守卫在这片土地。而这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更是给这座城堡添上了一股江南水乡的韵味。
永昌堡位于龙湾区永中街道永昌镇新城村,始建于明嘉靖37年(公元1558年)。明代,温州沿海备受倭寇侵犯,永强抗倭首领王沛、王德叔侄牺牲。后王叔果、叔杲兄弟发起修建此堡以抗倭,是我国唯一一个民间筹资修建的国防工程,现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国防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一圈古城墙
到了永昌堡,一定要登上城墙走一圈,这样才能真正看清特色鲜明的古堡风貌。永昌堡的四周有四座陆门,东环海,南迎川,西镇山,北通市。沿着通市楼或环海楼的石板阶梯,即可登上古城墙。这城墙雄伟壮观,南北长738米,东西阔455米,高8米,基阔4米余,周长2366米。城墙上还设有12座敌台,是抗倭时日夜观察敌情或出其不意袭击敌人的御敌设备。
斑斑驳驳的城墙,随风飘扬的一面面旗帜,似乎述说着王氏家族那一段金戈铁马、铁血峥嵘、保家卫国的历史。放眼望去,城外悠悠的护城河环绕着永昌堡,城内依河成街,散落河边的民居错落有致,河面上架着一座座简单的石桥,游人在街上悠闲散步抑或拿起手中相机记录美好镜头,居民们在婆娑垂柳边的长凳上唠嗑,城墙内外,一派祥和,俨然是一幅素雅、清淡的江南水墨画。
寻访一个家族史
永昌堡内居民大都姓王,王氏族人学风醇厚、人才辈出,是明代温州望族,仕宦、艺文上均有不俗成就。自明代弘治以降,有状元1名、榜眼1名、传胪1名、进士者13名、副榜4名、举人30余名,著作达100多部。王氏宗祠是王氏宗族文化的象征。
王氏宗祠坐落在永昌堡通市门边,系族人王澈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所建,占地8670平方米,二进合院式木构建筑。王氏宗祠的大门是一座石碑楼,系花岗岩结构,有四柱,牌坊上部前后置双石檐,托石星斗,其横粱外刻双狮抢球,内刻双凤凰和各式花纹,故名双凤石牌楼。石碑楼经过时间的洗礼,略显破旧,但却气势恢宏,向各方游客诠释着这群族人辉煌的历史。
进入宗祠内,抬头便是正厅一块“奕世簪缨”的匾额,意思是家族世代为官。王氏宗祠分七个展厅,正间的五个展厅分别为“粼谊长存”厅、私塾、正厅、“姻族千秋”厅和“王氏名人”厅,介绍当地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而两边侧廊则分别展示抗倭历史和城堡文化,以文字、图片、实物等形式展示给我们。
王氏宗祠后有一幢五间二层楼仿古式的永昌图书馆,藏有永昌堡历代进士举人所著的70多部明版著作图书。而图书馆的小门出来,则是一个花园小天地。
看一座明清宅第
永昌堡内现存有都堂第、世大夫祠、右司马第、状元第、王绍志故居等多处明清时期的民居,基本上保持原来格局,其中尤以位于御史巷1号的都堂第最为出名。都堂第,即王诤故居,始建于明隆庆年间(约公元1570年)。王铮是人才辈出的王氏家族走出去的明嘉靖年间督察院佥都御史。
都堂第三面临水,坐北朝南,有七间两进,中后院各有轩房三间,以木结构为主,辅以青砖花岗石。整座建筑端庄巧雅,所有构件精致讲究,被专家称作“典型的明清东南沿海水乡人家布局”。
2002年5月,由意大利普拉托省牵头,联合法国巴黎市和西班牙阿利坎特市,共同实施了“亚洲城市项目”,对都堂第进行了保护性修复。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使檐廊、窗棂恢复原有的格局,保留了明代明“风”明“韵”。
品一口麦麦酒
“麦麦酒”又称“月子酒”,旧时永强农村,孕妇娘家有产前送“快便肉”,产后送“麦麦酒”的风俗,以期产妇生产顺利,产后尽快恢复。麦麦酒是由乌豆、北枣、当归、枸杞、红糖等泡制的黄酒。温州民间认为,麦麦酒性温,有除风避露、补充奶水、滋补益母的功效,有利于产后恢复元气、养颜补血。郑振晓是郑氏“麦麦酒”第三代传人,通过他的传承与努力,2014年,“郑家园麦麦酒酿造技艺”被评为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郑家园麦麦酒位于永昌堡新城街上,从北门进,沿着新城街走个百余米,即可看到有块“郑家园麦麦酒”的牌匾。店里的入口是满满堆砌成一面墙的酒坛,酒香似乎就从这些酒坛子里散发出来了。店主很好客,一有客人进门,便邀请客人免费品尝一口麦麦酒。麦麦酒色泽黄润,入口甘甜。店里除了麦麦酒外,还有姜茶、素面、红糖等温州传统坐月子馈赠礼品。
贴士:
自驾路线:温州市区出发,瓯海大道建中街出口下,经罗东大街直走,沿路牌指示即可到永昌堡
公共交通:市区可坐9路,21路,48,49路,62路至永中下,再乘坐三轮车可直达;132路到永昌堡西下(作者 叶小靖)
- 标签:
- 编辑:马拉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