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生活  科技

绍兴市文化产业如何演绎“春天的故事”?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8-0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新浙江网10月29日电 一个鲁迅,造就了绍兴的一张金名片。从鲁迅故里,到柯岩鲁镇,每一处都成了闪光点。绍兴可不仅仅有鲁迅,还有兰亭、大禹陵,还有黄酒和越剧……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依托二千五百年的历史谱写着一曲文化长歌,为后人留下了一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源泉。

  万众瞩目中,绍兴市首届文化产业博览会终于拉上了帷幕。这一场“卖文化”的盛会,让越州大地吹过了一阵“文化创新、产业博览”的春风。而这仅仅是一个起步。市场有需求,文化才有产业。依托“文博会”,绍兴文化的产业化“好风凭借力”,将驰入快速发展的新干线……

  A.一场盛会:小荷才露尖尖角

  绍兴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博会”的举办方向全国各地的参展商广发“英雄帖”时,这场盛会注定了是绍兴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作为我市“纺博会”的系列活动之一,此次文化产业博览会是从10月23日开始的。从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上“红盖头”掀起的那一刻开始,这里就成了各地古玩爱好者及收藏家乃至文化人士的交流平台。

  海纳百川,尽显文化风采。在有关部门的重视下,此次文化产业博览会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围绕“展示创新成果、推动文化交流、促进协调发展、构建和谐文化”的主题,博览会上主要表现为展示、展销、交流和交易等几种形式。来自北京、河北、广州、福建等地的古玩、书画、工艺品等参展商不远千里来参加此次文化盛会。值得一提的是,绍兴本地书画、嵊州根雕、诸暨珍珠等文化产品,也出现展会现场,“不放过家门口的舞台”。

  “买家多不多没关系,我们不是来‘卖艺’的,只是来混个眼熟。”从布展开始到昨天结束,整整忙碌了五天,一位刚刚撤展的北京画家收起行囊对记者说。和来时相比,他的脸上多了几分滋润和喜悦。“与其说是来‘卖艺’,不如说‘卖文化’,观赏者远比买画者多。”这位画家告诉记者,赶来绍兴参加此次文博会本来只为“扬名”不求“利”,可没想到还是有一点收获,这样的结果已经让他很满意了。绝大部分参展商的感受和他大同小异。

  绍兴素有水乡、桥乡、酒乡和书法之乡、戏曲之乡、名士之乡的美称,又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样的产业盛会,小荷才露尖尖角。有关方面表示,举办此次“文博会”为的是给绍兴的文化产业发展造势鼓劲。以会展培育文化品牌,以交易创造文化价值,以科技推动文化创新,体现产业的导向性、本土原创性和文化观赏性,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文化内容与高新技术、文化产品与市场运作、文化要素与资本和人才的融合。

  B.一方产业:早有蜻蜓立上头

  “文博会”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新时期绍兴文化产业兴起的浪潮才刚刚开始。

  两年前,原嵊州工艺竹编厂旧址上挂出了一块新牌子——嵊州艺术村。竹编大师、根雕大师、泥塑大师……一些在行业内闻名遐迩且散落于社会的人物出现在这里。茶艺馆、奇石馆、书画馆,美术馆、竹编馆、民间工艺馆,各个门类的创作室和作品陈列室在这里风貌初露。一个平台、一座桥梁,对接的是艺术和产业,目的是通过整合充分发挥文化的经济功能,进一步做大做强民间工艺这一文化产业。这一举动,撬动的是一个停留在过去时光中的行业。

  这是一方产业的缩影。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召唤中,一大批文艺人才早已成为我市文化产业的先行者和领头雁:赵秀治、吴凤花、汪嘉宝,乃至刚刚投资建成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的民营企业家孙海芳,每一个人几乎都是一种产业发展的代表。

  事实上,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引导下,在探索文化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道路上,除了“盛会”,还有其他形式的文化“劲旅”。

  绍兴县以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产业经营为重点,在改革整合中成立了县级文化发展中心,一手抓事业,一手拓展产业。除民间资本投资开发柯岩文化旅游外,近年来还相继涌现了“光宇影院”、“精功游泳馆”等。

  嵊州,在积极构建有利于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的环境,大大增强了民间剧团的自我发展和扩张的活力:这里除了集产业集聚区和文化大观园于一体的艺术村外,还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剧团。据悉,去年这些文艺表演团体总收入超过4500万元,还拉动了道具、服装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发展。

  诸暨、新昌,综合利用自身珍珠工艺美术业、影视基地等优势,在扶持特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经营上也迈出了一步。“西施故里”、“新昌影视拍摄基地寻踪”等构成了绍兴文化产业的现代板块。

  而上虞,则以印刷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在上虞被命名为“英台之乡”后,有关方面还积极谋划,不久的将来“英台之乡”将成为我市文化旅游业新崛起的一个文化产业品牌……

  据有关部门统计,去年我市文旅公司仅门票收入就达5000万元。另外,市直文化经营单位,如市影业有限公司、市演出公司也逐渐成为文化产业的劲旅。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文化产业将进一步被激发出发展的活力。

  C.一个启示:展会搭起个舞台

  此次“文博会”有一些现象:逛展会的人,有,不过多以买牛角梳、首饰链等工艺品的为主;买书画、古玩等艺术品的人,有,不过多以买小件、小作品的为主;而更有甚者,展会的参观者,年龄层次也多以“爷”字辈居多……

  在此次文博会上,书法家祝人良将绍兴和其他城市的文化消费者做了对比:在许多大城市举办的“文博会”上,不少人都是不远万里,挟着包带着现金奔赴现场的,遇到喜欢的作品就直接掷钱买下,而绍兴人则喜欢预定;喝彩者多,参与者少;询问者多,一掷千金者少,这就是目前绍兴文化消费市场的现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点要看看义乌博览会。其规模从小到大,场所从无到有,如今已成为国内继广交会、华交会之后的第三大展会。同样是博览会,其靠的就是文化市场的繁荣,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从产业角度看,绍兴的‘文博会’还是可圈可点的。”在“文博会”现场,一位来自河南的古玩参展商老李这样说。老李几乎在全国各地跑,参加过很多形式的博览会,对这方面的看法自然内行。他说,文化产业是一个“寂寞行业”,在展会走上产业化道路时,为营造氛围,与会企业首先要认识展会的意义。可事实上,此次“文博会”上有的摊位由于门可罗雀,摊主对展会的认识不足,不少提前退场;而有的,索性只挂上些宣传资料敷衍了事。

  据了解,我市目前共有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近6000家,其中个体经营户就占了4300多家。可见,参加展会的,仅仅是少数一些单位。

  “绍兴的大量财富主要来自制造业,文化经济尚属短腿。”市政府一位领导曾经这样概括。实际上,从展会到产业,我们的文化经济发展还是有文章可做的。

  “企业需要什么?参观者需要什么?供需对接很重要。”绍兴文理学院一位教授在评价此次博览会时指出,绍兴的各种文化资源尚有可挖掘和整合的地方,而展会也要依托此来增加互动性。

  “文化、旅游、商贸三结合,是一种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理念。”有关人士认为,“文博会”要办好,除了给参展商带来实惠外,办展和参展都要有效益,实现“多赢”,办成真正有特色、有亮点、有品牌的文化产业展。

  D.一条通道:要打响文化品牌

  嵊州艺术村里的不少艺术家都曾碰到过这样的尴尬:在艺术创作方面游刃有余,可面对市场却显得手足无措。产与销之间的那道鸿沟,一直横梗在“文化”和“产业”间。当文化正走在产业化道路上时,如何更好地将“文化”发展成“产业”,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产业化道路,是摆在政府和许多文化界人士面前的一道亟须破解的难题。

  “最好有个经纪人帮我卖作品,这样我就能在乡下安心搞创作了。”泥塑艺人宓风光的话表达了他们的心声。的确,文化产业是一条链状经济,在联结文化艺术品生产和消费市场之间,政策只能提供一个温床,中介的力量尤为可观。发展文化中介机构,完善文化经纪人制度,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从而实现产业的顺利对接是目前不少艺术人心中的渴望。

  可以想象,让文化中介成为联络文化生产、文化服务、文化消费的中间环节,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推介,而艺术家就可以专心进行创作了,更多更好地为这个市场提供文化产品。

  事实上,文化产业是一篇大文章,关于主次的问题,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探索。“政府这两年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非常支持!”这几乎是参加此次“文博会”的所有单位的一个共同看法。这一体会,不仅仅是对政府工作的肯定,背后更蕴含着深切的期待。

  作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一项举措,去年,我市出台了有关《意见》。“市本级每年安排文化发展专项资金600万元,扶持、奖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基层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积极发展民办民营文化,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以各种形式投资兴办国家政策许可的各类文化经营企业”……绍兴的文化产业正如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这一举措的出台犹如“大手拉小手”,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

  许多人还记得去年举行的绍兴文化产业园奠基和产业项目推介会,这个投资一亿零五十万元的产业园让绍兴尝到了文化产业化的甜头,也让大家看到了民间文化走产业化道路的希望。如今首届“文博会”的举办更是政府在创造文化产业载体上的又一尝试。

  “政府的职责是搭建一个舞台,而上面唱戏的主角,必须是民营资本!”这是绍兴一位资深的文化界人士的论断。的确,绍兴的民营资本对于文化产业这个“新生儿”表现出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大到孙海芳斥资亿元建造的绍兴越国文化博物馆,小到许多艺术家的个人工作室,都是民营资本伸向文化产业的触角。民营资本,正在绍兴的文化产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文化产业从投入到产出的周期漫长,是个“寂寞产业”,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也好,民营企业也好,都必须经得住时间和市场的考验,这两门“功课”都必须做好。

  许多人说,绍兴是座民间艺术的宝库,其给绍兴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有目共睹的,可或许是由于相对保守的消费观念,绍兴人,尤其是普通市民对于文化艺术的热情还远远未被调动起来。在展会上可以看出,许多人还停留在对文化市场窥探好奇、跃跃欲试的阶段。要将这种欲望转化为直接的购买力,为文化产业提供不断扩展的需求空间和培育一个成熟的“买方市场”,这需要政府和企业的积极引导。

  绍兴人吃的是“鲁迅饭”,而“鲁迅经济”带给绍兴的深刻启示就是:一定要打响文化品牌,走品牌道路!目前,我市已经开发出了一批具有相当知名度的文化品牌:兰亭书法节、西施故里、咸亨酒店……但在绍兴悠久的人文历史、丰富的民间文化中,还有许多可供挖掘的素材。品牌挖掘的道路一直在延伸,不管是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也好,还是民间资本也好,都可以在这上面做出一篇篇精彩的文章来!(天天商报记者何瑛儿汤桂平见习记者章唯艰)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