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生活  教育

农村大学毕业生求职愁几许 高房价成最大难题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8-0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12年前,她和丈夫在杭打拼两年买了房;12年后,同类专业本科生几乎无人留杭

  农村大学毕业生求职愁几许

  昨天,2010高考文理科第三批平行志愿填报结束,至此2010高考基本落下帷幕。

  此前,今日早报曾报道一流大学中,农村学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少(详见本报7月16日5版《没上起跑线,农村大学生已经输了》、6版《一流大学农村生为何越来越少?》)。事实上,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学生有很大一部分进了昨天填报结束的第三批高职院校。

  终于有机会进入大学的农村生,他们未来的就业机会如何?能否最终跳过“龙门”融入城市,过上城市小白领的日子?

  今日早报记者通过对在杭求职公寓里农村生的求职故事、同一专业农村生十余年前后的就业对比等状况,试图反映农村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剖析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难题。

  [“海角七号”里的求职故事]

  佳木斯—北京—大连—上海—杭州刘东毕业这一年

  记者通过对杭城5家求职公寓的统计发现,蜗居其中寻求工作的,80%来自农村或小县城的大学生。

  河南小伙子周科在城西一个小区里租了两套房子,装修一下,并取了个时髦的名字“海角七号”,就成了求职公寓。因为价格便宜,又有大学宿舍的氛围,全国各地到杭州来找工作的大学生都喜欢租住在这里。

  一个月前,黑龙江小伙子刘东住了进来。好奇的室友发现,这个来自东北农村的同龄人,虽然只毕业一年,但经历相当丰富。他们常围坐在一起,听他讲自己的求职故事。

  刘东在佳木斯上的大学,大四的时候,就开始在当地一家厂里上班,负责推销钢材。

  “那会儿挺好的,一吨钢材提成十几元,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能卖出500多吨。”刘东说。

  后来,这家企业开始改制,提成从一吨十几块,骤降到一块五,刚好又逢毕业,刘东就没再干下去。

  “毕业了,我的同学各有各的门路,进政府部门、企业的都有。可我们农村来的,在城里举目无亲,只能靠自己找。幸好我大四那会儿卖钢材,攒了一点钱,找工作这点成本,还能承受。”短短一年时间,刘东先后去过北京、大连、上海找工作。

  上海是经同学介绍进了一家比较大的物流公司做销售。“刚开始还不错,1000元底薪加提成,包吃住,出差还有补贴。一个月,大概有个三四千吧。”一开始,这份工作也让刘东感觉很新鲜,因为做销售,可以在全国各地出差,到处走走,长长见识,但好景总是不长。

  今年下半年,企业开始改制,底薪从1000元提到1300元,但奖金却降得厉害,一个月下来估计能拿个500元左右就不错了。

  “收入突然从三四千下降到两千不到,我有点接受不了。”刘东说,但最关键的还不是工资,一年工作下来,让刘东感觉没啥前途。最后,他选择了辞职。

  “听朋友们说,杭州不错,我就来了。”他说。不过来了半个多月了,刘东还没找到工作。

  杭州5家求职公寓中,80%是农村大学生

  刘东对面,住着来自河南农村的应届毕业生马亮亮,他在杭州已经呆了一个月了,也还没有找着工作。

  和刘东一样,河南科技大学毕业的马亮亮在大四时,就有了工作经验,不过,按照他的说法,之前的工作纯粹就是体力活。

  “在当地一个包装厂,做包装工人。”他说,一天工作12小时,一个月拿800到900元的工资,三个月后毕业,也就没再做下去。

  马亮亮说,有过这个经历之后,让他的求职心态非常平和,能有一份1500元左右工资的工作,他就满意了:“辛苦一点无所谓,但我还是想做物流方面的。”

  在周科的求职公寓里,有几十个大学毕业生,记者询问后发现,大部分老家都在农村。其他求职公寓的情况也差不多。记者调查了5家求职公寓,发现在公寓中蜗居的大学生,80%来自农村或者边远县城。

  他们住在一个月租金400元左右的求职公寓,每天把吃喝行的花销控制在20元以内,他们每天穿梭在杭州的几个人才市场,哪有招聘会,哪就有他们。

  到了晚上,一碗拉面填饱肚子之后,从同伴那里借来电脑,开始在网上投放简历。

  “唯一感到高兴的是,晚上熄灯后,大伙一起天南海北地侃,畅想一下自己的将来。”来自三峡大学的许列来杭州一个星期,住在城站附近一家求职公寓,至今仍未找到合适的工作,“真不行,只能回老家去。”

  [数据对比]

  浙江工业大学机械类专业

  12年前,她和丈夫打拼两年买了房

  12年后,同类专业本科生留杭难

  1998年从浙江工业大学机械类专业毕业的赵梅(化名)女士,是全班24人中达到留杭指标的7人中的一个,来自绍兴诸暨一带的农村。

  12年前外地大学生要想留在杭州,还需要达到一定指标,“能够留下来的人都感到非常自豪。不能留下来的一般都回老家,也有胆大的留在杭州闯,不过因为没在杭户口,被发现了就得被送回原户籍地。”

  当时,单位除了提供住宿吃饭,赵梅一个月工资为420元。

  但和男友在杭州打拼两年后,他们2000年就买了房子,当时的市区房价在3000元/平方米左右,这在如今也是很不可思议的事。“现在不是3000元/平方米,在3前边加个2还差不多。”

  赵梅同班同学张先生,也是为数不多的当时拿到留杭指标的农村大学毕业生。他回忆说:“我们当时大学生少,机会比较多,当时有四五个工作随我挑。记得我第一个月的工资是500元左右,而当时杭州平均工资差不多才300元。“我们班级的同学只有三四个去了新昌,其他的基本是到宁波或者是杭州附近的城镇地区。”

  但12年后的今天,情况已经起了很大的改变。

  同样是浙工大机械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今年尚在读大三的车骏伟说,全班30个人,1/3左右是农村同学,其中五六个人打算考研,其他准备去宁波、绍兴等地发展或者回老家。“我们这个专业本科生留杭没什么优势,杭州制造业也不发达,去下面的城市,或许还更有戏。”

  上虞丰惠中学留在大城市人数

  从两位数到个位数的变化

  毕业四年,已经在杭州工作四年的王芬也在感慨,短短几年工夫,大学生找工作的压力真是越来越大。

  当初她在上虞的丰惠中学高中毕业,全班48人,10人考上本科,其余上高职。上本科的10人,都留在各自就读的大学所在城市,分别在杭州、嘉兴、绍兴。上高职的同学,也只有少数几个回老家的。

  但等到表弟王军去年大学毕业时,情况已发生巨大变化。王军同样毕业于丰惠中学,高中同学中,考上大学没几个人,大部分回了老家,留在杭州、宁波等城市的,只有个位数。

  “大城市房价高,消费高,那是公认的。”王芬说,“现在大学生中有一种返乡潮,不是有一种说法,叫‘逃离北上广’吗?我身边的朋友,一个个都回老家去了。”

  宏志班班长进了知名会计所

  从他可以看出农村生求职有多不易

  高坚强虽然最终进了一家知名会计事务所,属于农村生中非常有出息的一类,但他的故事,突出地反映了农村生的不易。

  高坚强毕业于杭州长河高级中学宏志班。“宏志班”从2001年开始招收家境贫寒、成绩优秀的中考学生,符合条件的学生在高中三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服装费和床上用品费用全免。

  高坚强2002年进入长河高中,当时他失去了父亲,是宏志班的班长,还是学生会主席,高考考入浙江大学市场营销专业。

  他最大的感受是,一所好大学,提供了大量丰富资源,有人懂得利用资源让自己迅速成长,有人却对资源视而不见。“浙大图书馆那么大,有的农村学生一进大学就爱上网游了,打了四年,什么也没从这个大学学走。”

  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之间,有一种能力差别,“利用资源”能力的差别。所以,当香港一所知名大学的交换生机会来到他面前时,他根本不想放弃,这是全年级成绩排名非常靠前的学生才能有的机遇。

  但3万元生活费却是实实在在的拦路虎,他根本不可能去向家里要。最后,他来到了长河高级中学,找到了陈校长……最后,他曾经的高中母校为他资助了这笔钱。

  说起在香港的那段时间,他说,那段学习体验,绝对是不虚此行。

  高坚强大学毕业时,年级排名第二,绝对拥有保研资格,但他放弃了,他希望能尽快工作,减少家庭负担。

  如今,他在杭州一家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工作,月薪,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发到手的大概有四五千:“现在加班发的不如以前多,很怀念以前一个月能加班加出1000多元的日子呢。”

  □通讯员徐寅超

  记者章建森杨影

  一份有关毕业生的家庭阶层分类的大型调查结果显示,35%农村生未就业比例最高

  家庭背景对就业影响越来越明显

  周军港,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大三汉语言文学学生,这个暑假刚刚和18个队友完成了一份庞大的“杭蚁”(在杭蚁居大学生)调研。调研共发放500份问卷,对象是在杭毕业1至6年的大学生,其中户籍在农村者为54.6%(实践队表示,事实上因城市化改造、将户口迁入大学所在地、工作所在地等原因,来自农村的比例远高于统计的数据,估计在65到70%之间)。

  无独有偶,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8名大学生,也在暑假发放300份问卷进行了“杭蚁”调研。“我们班37个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比例绝对在90%以上。这个调研,对我们农村生来说意义很大。”来自湖州安吉农村的2009级数控专业的队长张沁表示。

  虽然调研的是“杭蚁”,但由于“蚁居”中大多为农村生,我们选取了其中部分内容,并请相关专家点评分析,剖析农村生就业难的背后原因。

  [问卷调查]

  高房价成留杭难最大因素

  浙江工业大学调研队成员认为,纠结在“杭蚁”问题中的,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调研的500份问卷发放对象中,研究生学历者为29.77%,大学本科学历者为58.73%,大专高职学历者为9.24%。

  在水利水电专科学校的学生调研中,有一题为“您认为造成‘杭蚁’现在这种状况的客观原因有那些?”的多选。

  其中“杭州的高消费、高房价”以60%位列第一(在工大的调研中,消费水平和房价也同样被认为是留杭难的第一障碍)。

  “社会竞争残酷”位列第二,占57.3%。

  认为“社会公平机制欠缺,关系背景取代了公平竞争”,占40%。

  接着是: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期的必然结果占32%,高校教育的失败、高校扩招导致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占29.3%,社会福利保障的缺失占20%,其他4%。

  找对象也成老大难问题

  浙工大“蚁族”调研团队19人,来自农村的同学有10个。做完调研后,4人表示继续留在大城市,6个已经打算在家乡所在地或附近的三线城市发展。

  “工资不高,房价实在太高。”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的大学生们,做完调研,多多少少觉得有些危机感。“如果留杭,我以后也可能成为‘蚁族’。”张沁说,班里同学也知道他们调研的状况了,起码有20多个人打算回老家。“本地人求职可以吃住在家里慢慢找,外地人就不一样了,吃住都要钱,父母还指望着自己早日赚钱补贴家里,生活成本实在太高。”

  在这个8人的实践队伍中,有7人来自农村,做完调研,4个人还依然保留着“留杭”的想法,3个有了将来回老家的念头。8名学生当中,1人学机电专业,1人学数控,3人汽车销售专业,2人汽修专业,1人模具专业。

  3个选择留在杭州的同学,学的是汽修、汽车销售和模具。他们觉得,大城市里车多,老家那边没有那么多车。

  “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很多25岁-26岁的人都没有男女朋友,就业工作成问题,找对象也更加困难。”这一点也让水利水电专科调研学生们很沮丧,他们得到的数据是,无男女朋友者56.7%,两地分居者22.4%。

  在浙工大学生提供的调研数据中,已婚者仅4%,单身者为44%,有男女朋友但未结婚者52%,其中表示对婚姻没有做好准备者为62%,对婚姻前景感到迷茫者28.5%。

  农村生35%尚在待业

  日前,“麦可思-中国2009届大学毕业生求职与工作能力调查”项目组也做了一份大型调查,将毕业生的家庭阶层分为产业与服务业员工、管理阶层、农民与农民工、无业与退休及专业人员四种类型,从学生毕业后半年的就业状况来看,农民与农民工子女、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子女中分别有35%和25%的毕业生未能就业,远远高出管理阶层子女未就业15%的比例。

  调查还显示,农民与农民工子女在就业质量上也处于弱势,2008、2009两届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平均月薪在各阶层中分别排在倒数第一、第二位;在“初次求职成功信息渠道”上,和无业与退休家庭一样,来自农民与农民工家庭的本科毕业生主要通过“参加大学组织的招聘会”,而其他家庭的2009届本科毕业生均为“通过朋友和亲戚得到招聘信息”。

  [原因分析]

  农村生进的多为“尾巴上”的高校

  张颐武,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今年6月,《新周刊》的主题是《可怕的大学》,张颐武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大学入学门槛降低并不能以偏盖全地认为大学整体质量下降,好的大学依旧难考,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的数量增加在尾巴上。

  “原来尾巴小,头很大,公众会觉得精英很多。现在大学扩招是让尾巴变大,很多家长在抱怨,花那么多钱供孩子上了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他们没有看见,好工作并没有比大学精英化的时候有所增加,家长的期待还停留在精英教育时期。”

  两所职业技术院校的回答,印证了张颐武的观点。

  “年年都扩招,可生源基本偏向农村地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一名未透露姓名的班主任告诉记者,全校各个专业的农村生源比例大概在70%到80%左右。这名班主任说,出去招生,一般地级市都效果不大,因为地级市的学生,只要条件允许,起码也要读三本。“农村里的学生,很多读不起三本,也没有家庭背景,只想学一门手艺,免得将来找不到工作还要靠父母。”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办的一名老师也表示,职业技术学院农村学生以及小城镇学生确实占了很高的比例,“应该在70%以上。”

  无奈的是,毕业后薪水一般,跟踪调查显示,毕业生在县级市工作,工资1000元到1500元,大城市也不过2000多元。“怎么活啊?”这名班主任说,蚁族蚁族,说的就是这些人,这些孩子,读过书,心也高了,工作更不好找,但现实就是如此。

  家庭背景对就业影响日益明显

  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教授认为,大学生就业中的“潜规则”已经非常普遍。“农村大学生找工作困难,确实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网络等,都让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位置。”

  “城里的孩子,从小在城市长大,父母都在城市里工作,认识的朋友多,家里多多少少有些关系,父母就可以利用身边的资源为孩子铺路,而农村大学生的父母则无能为力。”浙江大学社会学教授冯钢认为,家庭背景对毕业生就业机遇和待遇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而城镇学生在信息接收渠道方面,也远远优于农村学生,“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

  “在农村,教育投资对不少家庭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这就使得农村大学生在毕业后,急需找一份比较好的工作,来减轻家庭负担,所以他们的就业定位通常比较高,这又从另一方面增加了他们就业的难度。”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雷说。

  他认为,除了农村大学生在家庭背景方面的劣势,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而没法继续深造,也是影响农村大学生求职竞争力的一个原因。

  [出路探讨]

  多给农村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如果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只看家庭条件和背景,而忽视实际能力,不但会对单位造成损害,也会让农村大学生产生‘学习无用论’的想法,这对社会也是一种伤害。”杨教授认为,要避免这种不公平现象,用人单位首先应该改变现有的那些不合理的录用办法。

  对于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张雷教授则认为,政府、学校、农村大学生自身,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有必要对用人单位的招聘加强监督,尤其是一些国有单位和垄断性高收入企业,这些单位的关系网都是非常明显的。”张教授认为,由于这些单位“招聘不公”带来的损失,往往对招聘者个人影响不大,所以最容易存在“关系招聘”。

  张教授同时认为,学校在农村大学生就业方面也应该“有所作为”,“学校应该在信息渠道方面,多给农村学生一些帮助,多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此外,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多给学生提供进企业实习的机会。当然,农村大学生自身学会自立、自强,学会为自己创造机会,也非常重要。”

  □通讯员徐寅超 记者杨影章建森金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