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经济生活  金融

植物工厂:生鲜产业变革的下一块拼图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2-2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植物工厂:生鲜产业变革的下一块拼图

来源:国泰君安证券

摘要

生鲜产业链正在进行一场从需求侧到供给侧的变革,直采模式下的生鲜超市供应链体系崛起,互联网从生鲜C端向B端逐步渗透,推动规模化和数字化的生鲜种植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型企业正在布局的“植物工厂”有望是我国生鲜产业链变革的下一块拼图。

生鲜传统供应链体系:对产业发展曾起到积极作用,但仍有降本提效的变革空间。20世纪80年代,市场因素引入农产品流通,批发市场逐渐兴起,形成的多级供应链体系较好适应和整合了我国小农模式的生产种植和农贸个人摊贩经营的上下游分散化,对我国生鲜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多层级的运输装卸成本和生鲜损耗使得各环节层层加价,经过4-5轮加价后的终端售价往往高于收购价1.5-2倍,传统供应链在流通环节的系统性损耗较大,上下游并未形成稳定收益,产业链整体仍有降本提效的变革空间。

产业趋势一:直采模式下的生鲜超市供应链体系崛起,倒逼上游规模化经营发展。随着农改超政策推进、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拉动,我国生鲜超市的销售规模持续较快增长,2019年销售规模达到2.2万亿,占零售渠道比例提升至42%。通过梳理行业龙头永辉超市和盒马鲜生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生鲜超市门店规模化复制程度高,且新业态不断迭代满足各类消费者需求,在产品品质、购物环境等方面较农贸市场更具优势,未来在零售渠道占比提升仍有潜力。另一方面,生鲜超市优化和取代了传统的多级供应链体系,寻求向上游挑选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通过农超对接、产地直采模式缩减中间流通环节和降低采购成本,从而可以相对低廉的价格为消费者提供新鲜、标准化的生鲜产品,这倒逼了上游生产种植环节的规模化经营加速发展。

产业趋势二:互联网从生鲜C端向B端逐步渗透,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上游种植环节。移动互联网浪潮和中国庞大人口基数支撑了C端用户指数型快速增长,这带动了国内消费互联网巨头崛起,也催生了生鲜产业链在C端互联网化的领先发展,ToC生鲜电商目前发展更为成熟,已处于行业分化的头部集中期,盒马鲜生、京东到家、每日优鲜等头部企业在资本支持下的优势愈发明显;C端互联网化成熟倒逼流通端提高效率,B2B也已出现美菜等行业独角兽;而随着产业互联网近年来成为新风口,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引入农业生产环节,“智慧农业”有望继销售、流通端的互联网化之后,进一步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降本增效。

从需求侧到供给侧变革:生鲜上游规模化和数字化成为发展方向,大型工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有望脱颖而出。荷兰凭借植物园艺设施农业,成为人多地少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典范,先进的Venlo连栋温室有力推动了花卉、蔬菜的发展。在我国生鲜生产“规模化+数字化”新趋势下,连栋温室将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种植形式。具有资金、技术优势的大型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体将成为生鲜生产端新趋势下的主要参与方,具体包括大型工业企业和大型互联网企业两类。相关企业:中国建材、中化集团、京东方、三安光电、京东。 

本期目录

1. 我国传统的生鲜多级供应链体系

1.1. 我国生鲜产业链现状:上游、下游分散化、中游多层级

1.2. 传统多级供应链曾起到积极作用,但难以适应市场新发展

2. 生鲜产业链的发展变革:从需求侧到供给侧

2.1. 供应链体系变化:生鲜超市供应链体系正在崛起,并逐步取代传统供应链

2.2. 生鲜互联网化:从ToC到ToB,从消费互联到产业互联

3. 温室农业:生鲜生产环节的主要种植形式

3.1. 他山之石:荷兰温室农业的发展历史和技术特点

3.2. 我国温室农业的发展历史和未来方向

4. 生鲜产业趋势:大型工业和互联网企业开始布局生产端

4.1. 中国建材凯盛浩丰

4.2. 京东方

4.3. 三安光电

4.4. 中化集团

4.5. 京东

00

“生鲜”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是居民的一日三餐食材,包括了水果、蔬菜、肉禽蛋、水产品等品类,具有即时性强、复购率高的特点。我国生鲜消费总量位居全球第一,2019年生鲜消费量达到6.3亿吨,而同期美国、日本分别仅有0.77亿吨、0.24亿吨;从人均生鲜消费来看,2019年我国人均生鲜消费量为454kg,是美国、日本的两倍,我国是名副其实的生鲜大国。

通过梳理生鲜产业链的生产、流通、销售等各环节,我们发现在销售端已经涌现出了一些行业龙头和明星企业,例如永辉超市、百果园等生鲜超市和社区店,以及盒马鲜生、每日优鲜、叮咚买菜等ToC生鲜电商,流通端近年来也出现了美菜等生鲜B2B独角兽。

目前生鲜产业链的企业竞争更多集中在下游和中游环节,而上游生产端的大型生鲜企业仍较空缺。对于未来生鲜上游生产端的发展方向我们进行了分析讨论。

01

我国传统的生鲜多级供应链体系

1.1 我国生鲜产业链现状:上游、下游分散化、中游多层级

  • 上游:小农生产模式下标准化程度低,季节性和地区性特点明显

分散化的“小农生产”为主,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是我国农业的主要形式,“人均一亩三分地,户均不过十亩田”形象体现出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生产经营具有分散性强,集中度低的突出特点。根据农业农村部,我国现有农户2.3亿户,户均经营规模为7.8亩,而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达到2.1亿户。在西南等丘陵地区更是存在户均经营规模小、地块零散的现状(例如四川每户地块在十块以上,但平均每块地仅有0.4、0.5亩)。受制于上游分散化的小农生产模式,以及部分地区地块碎片化的地理环境,从源头上导致我国的农产品长期以来难以像美国等农业大国那样实现高程度的标准化。

生鲜生产季节性和地区性明显,易导致滞销、涨价等供需矛盾。我国国土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地条件差异较大,这决定了在自然条件下,特定的生鲜蔬果仅适宜在特定地区生产,并且具有不同的上市季节。由于生产体现为季节性和地区性,而消费体现为全年性和全国性,加上生鲜自身保质期短(例如蔬菜的保质期一般3-7天)、不耐储存、易损耗的特点,在供应链环节效率不高、物流基础设施不足的情况下,将导致产品销售辐射半径有限,容易出现滞销、涨价现象等供需矛盾。

  • 中游:供应链体系冗长,生鲜加价环节多、损耗率高

多级批发模式下的供应链体系十分冗长。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是指经过各级经销商等环节最终通过农贸市场和超市销售到消费者手中。以生鲜产业链为例,在多级批发模式下,分散的农户生产出产品后,由大量的对当地生产熟悉、受到农户信任的农村经纪人进行收购整合,运输到产地批发市场,再经过销地一批市场、销地二批市场等环节分销至农贸市场、超市等,最终到达消费者。

生鲜“生产商→经纪人→产地批发市场→销地一批→销地二批→终端→消费者”这种流通模式的优点在于较好整合了我国供应链分散化的上下游环节,但由于供应链环节冗长,多层级的运输装卸成本和生鲜损耗使得各环节层层加价,经过4-5轮加价后,终端售价高于收购价1.5倍到2倍的情况时有发生。各环节加价率方面,经纪人3-5%,产地批发市场25-30%左右,销地一批、二批市场20-25%左右,终端30-50%,传统流通渠道在流通环节上消耗较大,上下游并未形成稳定收益。

国内冷链物流体系仍不完善,生鲜损耗率处于高位。据《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冷链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以日本为例,我国人均冷库容量低于日本的人均冷库容积的1/4,人均冷藏车保有量低于日本人均保有量的1/10,目前我国生鲜流通方式普遍采用常温自然环境运输,而日本已达到全程无缝式冷链管理。这种粗放的流通方式使得我国生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高达8%-15%(发达国家损耗率在5%以下);果蔬的冷藏流通率仅为15%(发达国家在90%左右),生鲜产品高损耗、供应链效率低下的特点明显。

  • 下游:农贸市场为终端销售主要渠道,摊贩分散化经营特点明显

我国农贸市场在零售渠道销售额占比达到50%,农贸市场当前仍处于零售终端销售的主体地位。而农贸市场个人摊贩具有经营分散性、集中度低的特点,难以实现生鲜规模化采购,质量控制和产品溯源难度大。

此外,农贸市场摊主需要在凌晨三四点从批发市场进货,五点左右即开始布置摊位,所以农贸市场具有早开早关的特点,平常营业时间一般为早上六点到晚上七点,但上班族容易错过营业时间,下班后买到的生鲜产品新鲜度也较低,而且农贸市场购物环境相对较差,影响消费体验。中小餐饮企业为了保障生鲜原材料新鲜、降低产品库存,一般是会选择到附近的农贸市场采购,但也会面临采购成本较高,产品品质不稳定等问题。

1.2 传统多级供应链曾起到积极作用,但难以适应市场新发展

回顾我国生鲜产业链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80年代市场因素引入之后,批发市场逐渐兴起,传统的生鲜多级供应链体系适应了我国生产种植和销售渠道的分散化特点,对我国生鲜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长期积极作用。但是,多级供应链体系本身环节冗长,导致生鲜在各环节的加价倍率逐渐累加和整体产业链的系统性损耗提升,传统的产业链体系仍有降本提效的改善空间。

  • 第一阶段:1949-1955年,自由购销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人口规模小,需求水平较低。大中城市的主要蔬菜供应模式是由农民在交易市场把菜卖给商贩,商贩再卖给消费者,也有一部分由农民自销;而小城镇则主要依赖集贸市场。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一些大城市开始由供销合作社经营蔬菜。解放初期,水果除由农户在产地就近自销外,主要由私营商贩从事产区到销区城市的贩运,农村供销合作社也参与运销。1951年中国食品公司成立后,果品业务主要归口该公司经营,各级供销社为其代购,同时自营部分果品业务。集贸市场交易也较为活跃。这一时期,生鲜供应渠道呈现多元化,有国营商店、供销社、小商贩和集贸市场等多种形式,价格基本上由市场形成。

  • 第二阶段:1956-1977年,统购包销

1956年,中国蔬菜公司成立,大中城市对蔬菜采取了国营公司统购包销的政策,取消生产者自产自销,不许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成交。1960年,国家进行局部调整,允许菜农自行销售计划外蔬菜,但国营公司仍然是市场的主导。60年代中期,集贸市场被封禁,城市蔬菜零售网点也逐渐减少。水果方面,1959年,国家将苹果、柑橘等16种水果确定为二类物资,由供销合作社负责收购调拨,完成任务剩余部分才允许上市销售。生鲜供应由多渠道变为国营主导,价格也由物价部门和供销社统一管理。直至改革开放前,农产品物流由国家主导,基础设施薄弱,未出现大规模跨区交易。

  • 第三阶段:1978-1984年,市场因素引入

1978年,农村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因素逐步引入农产品流通。1979年,一些城市先后试行了由蔬菜社队自产自销的经营形式,各地开始恢复集市交易。国家对70%-80%的粗菜实行计划收购、计划价格,对20%-30%的精细菜放开经营,实行议价议销、随行就市的“双轨制”。水果方面,1979年后,国家对农村果品产销进行了改革,一是放松果品经营,大部分品类采取议购议销模式;二是允许果农直接参与果品运销;三是大力发展城乡集贸市场,为果农销售果品提供方便。随着农村经济改革深化,各地也开始逐步改革蔬菜的流通体制和经营形式,集贸市场、零售商贩恢复、奠定了农产品物流的市场基础。

  • 第四阶段:1985-1999年,批发市场兴起

1985年,政府决定对鲜活农产品实行放开经营、放开价格政策,产销体制逐渐向市场体制转轨。1985年和1991年两度提出全面建设和改善批发市场,掀起全国批发市场建设的高潮。到1993年底,全国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已达2080个,城乡集贸市场已达8.3万个,初步形成了全国大市场、大流通的新格局。1994年12月出台的《批发市场管理办法》首次对批发市场进行定义,并提出了以批发市场为核心建设全国的大量流通市场的主张。批发市场开始从硬件数量建设转向内部软件质量建设。到1997年底,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约4000家。全国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心批发市场为核心,“农户+各级批发商+农贸市场+消费者”模式为主的传统生鲜供应体系。

  • 第五阶段:2000年至今,多元流通渠道并存阶段

进入新世纪之后,生鲜超市作为一种新型零售业态在中国蓬勃发展。2003年发布的《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成超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农超对接”模式通过缩短供应链,提高供应效率,降低渠道加价率。例如永辉超市通过建设仓储和配送中心,绕开中间商,向上游种植端直接采买;互联网和冷链物流的发展推动生鲜电商兴起,门店到家、前置仓、社区拼团等创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目前,传统多级批发市场为主的供应链体系和现代化超市供应链体系并存,农贸、超市、社区店,电商等都是生鲜的零售渠道。

02

生鲜产业链的发展变革:从需求侧到供给侧

2.1 供应链体系变化:生鲜超市供应链体系正在崛起,并逐步取代传统供应链

  • 生鲜超市占比逐步提升,规模化复制程度高,新业态不断出现

近年来随着农改超政策推进、消费升级需求拉动,生鲜超市正逐步替代传统农贸市场。作为流通渠道的一种,传统农贸市场在过去很长时间内承载着现代超市的任务或职能。由于我国农贸市场多以单体市场存在,尚未形成连锁经营,规模均较小,分布极其分散,与连锁超市企业相比不具备规模优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消费者对购物环境、产品质量、价格透明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优秀的生鲜超市拥有良好的购物环境、周到的服务、放心的产品品质和优惠的价格等特点,扫除了传统农贸市场“劣、脏、乱、差”的弊端,呈现出逐渐取代传统农贸市场的趋势。

生鲜超市的销售规模持续较快增长,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据Euromonitor,2019年我国生鲜农贸市场渠道销售规模为2.6万亿,农贸市场占零售渠道销售占比由2010年的64%下降至2019年的50%,2015年以来的我国亿元以上农贸市场数量和营业面积分别下降15%、10%。另一方面,我国生鲜超市的市场规模持续较快增长,2019年销售规模达到2.2万亿,占零售渠道销售占比由2010年的35%提升至2019年的42%,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农贸市场销售渠道。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的生鲜农产品主要通过连锁超市和食品商店销售,其中美国和德国的农产品有90%是通过这类终端销售,日本也达到70%,而我国仍不足50%,未来我国生鲜超市的销售规模仍具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从行业龙头永辉超市和新零售标杆盒马鲜生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生鲜超市在销售渠道中正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并且门店具有高规模化复制程度,门店新业态正在蓬勃涌现。

  • 永辉超市:从企业创办开始便始终坚持“区域领先、稳健扩张”的发展战略,从2001 年公司在福州第一家“农改超”超市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