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温州

五水共治的“朱宅样本”:全村自发捐资约300万元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1-1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治理后

  

治理前

    温州素以改革名扬全国。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温州过去是中国改革的先行区,现在仍是中国改革的试验田,将来还要做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模范生。为梳理2014年温州的改革新实践,展现温州改革新亮点,今起推出《年终特稿·2014温州故事》,通过讲故事、看数据,展示温州市五水共治、时尚温州、招商专员、网络问政、交通治堵、网络经济等方面的探索和成果。

  河道如筋络,在永强平原纵横交错、弯弯绕绕,是此地的“灵魂”。

  朱宅村,地处平原腹地,当地人世代枕水而居。老一辈人念兹在兹的一汪清水,在2009年前的10余年间,一度由清转黄、由黄变黑。

  变脏变臭的朱宅新河,是龙湾区瑶溪街道朱宅村人的一块“心病”。为重现当年的清水绿岸,朱宅村人治水经年,唤河“重生”。

  河水曾经黑臭黑臭

  村里随处可见垃圾

  1000多米长的朱宅新河,是永强平原众多河流中的一条“细脉”。它穿村而过,最终汇入塘河水系。前天下午,天蓝如洗,朱宅新河畔杨柳垂岸,石桥波影,仿佛置身画中。

  5年前,它病得不轻。习惯于在此地淘米、洗菜、浣衣的村民发现,河水黄了、黑了、臭了。

  68岁的村老人协会会长朱作明是亲历者。上世纪90年代之前,村民们六七点钟起床,去河中打水、淘米,做了饭再去买菜,买好菜又在河边洗。上世纪90年代后,河水开始变差,慢慢地,打水、淘米、洗菜,一个个身影从河边消失。

  朱宅村没有重污染企业,对于河水变差的原因,村里人莫衷一是。朱作明还记得当年村民撑船捞河泥的景象——河上一艘艘河泥船,有人掌桨有人手持“河泥兜”,捞来河泥烧砖瓦,给田里的庄稼做基肥,还一并给河道清了淤。后来,随着烧砖瓦行当的式微,朱宅村捞河泥的也越来越少,朱宅新河也一年年变浑了。再加上前些年塘河水环境不好,朱宅新河也未能幸免。

  河水臭了,紧挨着河的一块空地还成了垃圾场,一到夏天就恶臭熏天,村里随处可见废弃的纸巾、塑料袋和烟头等。“甚至还有人往河里扔粪便!我看到了,当时就让他捡回来!”朱作明亲眼目睹,现在想起来还很生气。朱宅村,不再是风光秀美的江南水乡,而是别人眼中的“垃圾村”。

  这样的河、这样的村,让村民们懊恼不已。最终触动村民治水的,是一批鱼苗的非正常死亡。2008年,村老人协会在河中放养了一批鱼苗,希望通过鱼来清洁河道,同时也让一些钓鱼爱好者垂钓。出人意料的是,这批鱼苗没过多久就翻了白肚,浮上水面。

  鱼死了,震动的是村民们的心。

  有人捐建桥梁,有人捐建石牌坊

  全村自发捐资约300万元

  2009年3月,朱宅村村两委、老人协会召集办企业的村民和德高望重的村民,共同商议如何治水。“讨论到最后,有一个想法是统一的,就是一定要把水治好。”朱作明说。

  朱宅村并不是个集体经济富裕的村,2000多名村民中经济特别好的不多。但就是这样一个村子,没有上门摊派,也没有上级下达任务,而是在一些村民的带动下,村民们一年内陆续捐资约300万元。

  朱宅村专门成立了朱宅生态文化公园领导小组,负责筹资、建设。在公园的一块大石头上,还刻着当时参与捐资的村民姓名:朱作明、朱永光、陈建忠三人捐资90多万元建了一座朱宅桥;朱文禄捐资28万元建了村口的石牌坊;朱文寿、李友徳则在自己六十寿诞时,主动找到领导小组,希望捐出办寿宴的16万元,建一座吉祥亭。

  有些钱,甚至是村民从牙缝里省出来的。朱文勋,年逾八旬,平时靠打零工为生,他一个人就捐了5200元;朱文森,靠养三五头猪、种稻维持生计,也拿出了1万元。

  说起捐款,朱文森没觉得自己做了多大的事情,“这是村里的事情,大家都捐,我也要意思一下。”

  看到朱文森、朱文勋都捐款了,原本就热情上涨的村民更不甘落后了,纷纷来认捐。

  剃头挑子,一头热不行。村民积极认捐,另外一头,政府部门对村民治水、整村的热情也给予了“实打实”的支持,加上村民捐款,一共筹集了约700万元的整治资金。

  到2010年初,朱宅新河完成初步整治,朱宅生态文化公园也建设完工。建成后的瑶溪朱宅生态文化公园面积5700平方米,园内雕花的中式长廊、别致的假山、复古的石拱桥和桂花、竹林相呼应,成为龙湾区美丽水乡建设的示范性公园。

  垃圾场成了文化公园

  村民爱在河边跳舞散步

  治水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何况还有反复。

  2010年年初,朱宅村又放养了一批鱼苗,结果在2012年的时候,再次出现了鱼非正常死亡的情况。这次问题是附近一个大的排污管道泄漏,导致河道再次被污染。

  “河水不是一天好起来的,关键还是坚持。”村党支部书记朱志鹤说,为了河道保洁,去年,他们专门成立了护河队,每天清理河道垃圾。这几年除了清淤、清理垃圾,他们每年都在做截污纳管的工作,一步步将村民家中通往河道的污水管统一起来,接入污水管网。

  朱志鹤说了一个数据,到目前为止,截污纳管率为70%左右,到2015年,继续投入70多万元做截污纳管工作,预计能完成99%以上的村民家庭截污纳管。

  朱宅新河美了,村民“回来”了。村民金女士说,以前的垃圾场现在是真正的文化公园,村民跳舞、散步,都喜欢往河边凑。天热的时候,下河游泳的人也多了。河水清了,鱼也回来了。夏天来钓鱼的人,都快成了朱宅村的一景。听当地村民说,人多的时候,河两岸能看到一排排的钓鱼竿,数十人一齐钓鱼的景象蔚为壮观。

  今年年初,朱宅村投资100多万元,启动建设朱宅村门前河绿道,现在河道生态驳岸已经建好了。2015年,他们还要对门前河进行清淤。治好了朱宅新河、门前河,对朱宅村村民来说,下一步要治理的是直垟河。当地村民介绍,等这条河也治好了,朱宅村的整个河道面貌将焕然一新。

  河清水美,住在村里舒服,其他的还有什么好?朱作明没有挑“高大上”的说,“治水整村,村里面貌好了,我们在外面的名气也好了。人家说起朱宅村都说,‘哦!你们是朱宅村的啊,你们村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