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温州

老人卖画出版老温州明信片 市民热捧争相求购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1-1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昨天下午,瑞安湖岭74岁的郑育友老人(右)带着“伴手”来到郑家清先生家里探望。他带来了自己画的家乡旧景草图,邀请郑先生也去画画湖岭老镇风貌。杨冰杰摄

   昨天,媒体报道郑家清老人卖画出版《温州踪迹》明信片后,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市民在微信朋友圈里不断转发该报道,不少人打来电话,想要购买明信片,以此寻找并保存对老温州的记忆。

  微信转乡情

  60套“抢”光光

  “原来以前的五马街长成这样,多年未见都忘了,简洁的钢笔画把老温州画得栩栩如生。”网友“雨中江南”说,小时候冬天随父母逛五马街,逛累了,最开心的就是向馄饨郎买一碗热腾腾的馄饨,不但解馋,全身也吃得暖和和。看到郑家清明信片中的“五马街”,记忆中的画面马上涌现在眼前。

  前天傍晚,记者在郑家清老人家采访后,带回了60套《温州踪迹》,原本没打算做“代购”。没想到报道晒在微信朋友圈,不断被转发,远远超过了圣诞节的祝福,微友纷纷留言自己在明信片中找到的童年记忆。到昨天中午,60套《温州踪迹》已被抢购一空。曾在温州工作过两年的吴女士第一时间订购了2套,她说虽然现在已经离开了温州,但看到温州这些房屋、桥梁、街道,依然觉得很唯美很亲近,“买一套自己珍藏,另外一套寄给亲友。”

  永嘉上塘周先生来电,“我是个保安,平常就爱收集温州老风景的画册,这种手绘风景的明信片以前没见过,这次一定要买一套来收藏。”他说郑家清十年前印的明信片《温州民俗》《温州民谣》也想各来一套。得知记者手中的明信片已被“抢”光,周先生记下郑家电话,打算周末上门拜访老人,向他讨教老温州的故事。

  明信片拿到手的人,提笔写时,才发现很熟悉的朋友,却不知道对方准确的地址;电脑用久了,许多字竟然想不起,更别说写得漂亮。还有一位读者说,他写好明信片的第一反应,是打电话给快递寄出去,拿起电话才想起从前寄明信片都是投进邮箱的——曾经熟悉的行为和事物,不知不觉被遗忘。

  更多的人对写什么话、怎么寄明信片动了心思,“打算跟着明信片,寻找温州的踪迹,看看这些地方有什么变化,再在那儿的邮局,盖上当地邮戳,把明信片寄出去。”网友“小白”说,在朋友圈转发了新闻后,自己买的明信片也被朋友们预定走了。昨天,她把“瞿溪老街”寄给了十几年前带自己去瞿溪娘家蹭饭的朋友;“岩头老屋”、“大若岩十二峰”寄给了永嘉的同行。在国外的朋友也向她索要这套明信片。她没想到在这个网络时代,最朴实的乡情、最传统的明信片,会引发这么多人的怀旧情结。

  辗转3小时

  登门请画家

  带着60套明信片售出的3600元,昨天下午,记者再次来到市区皮坊巷55号。前脚刚进门,后脚就有一位风尘仆仆的老者推门进来,焦急地问道:“这儿是郑家清老先生家吗?”老者说,自己一大早看到报纸,就想马上看看这套老温州风情的明信片。坐了近3个小时的班车,从瑞安湖岭镇大同村赶来了。他一边说一边掏出怀里的报纸,“看了报纸知道这个地方,下了班车就打的,让出租车师傅送我过来的。”

  老者叫郑育友,今年也是74岁。他希望郑家清能去他的家乡湖岭镇,画画湖岭镇上的老街,以前停靠竹筏的排埠头,售卖纸张的纸亭,这些都是湖岭老一辈人的记忆。虽然现在排埠头和纸亭已经消失,但郑育友凭借自己的印象,现场画出了草图供郑家清参考。

  郑家清说湖岭自己还真没去过,没来得及把温州每个地方走遍,如果有好的地方,也希望读者能够推荐。虽然自己已经中风,腿脚不灵便,他也会尽量过去画下来。最后他应允郑育友,过几日就去湖岭看看。临走时,郑育友买走了一份《温州踪迹》,“这些明信片很亲切,都是我们老温州的宝,要好好保存。”

  看到自己的明信片受到读者欢迎,郑家清也宽慰了不少,加上十年前出版的那2套明信片,现在家里还攒着2000多套的明信片,他们都承载着老人关于温州的记忆。老人很平和,“只要能让更多人了解温州古村落、碑亭、古宅、街坊,以及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记住老温州,这个心愿能实现,我就满足了。”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