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宁波

“生态文化古村行”环保志愿者探访宁海深甽龙宫村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1-1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这里的生态为什么保护得这么好?”探访龙宫古村的小志愿者一副沉思状。记者徐文杰摄

  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前行,山间一会儿云雾缭绕,一会儿又豁然开朗绿树红花。前往龙宫村的路,是一幅慢慢舒展的卷轴画。

  4月26日,商报和市生态办、团市委、中国宁波网联手举办的第九届“环保·故乡·山江海”系列活动之“生态文化古村行”,16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市民环保志愿者,探访了宁海深甽龙宫村。

  【地名档案】

  龙宫村原称龙溪村,建村已有千余年历史。光绪《宁海县志·龙潭》记载:“龙宫屿窦在石壁下,世传龙于此出入,其辗转挨擦处有痕,下为大湫,不知源所从来,窦水泻下,喷激如飞练,崖上有‘石龙窦’三字。”潭称龙潭,因称水潭所在之溪为龙溪,并以龙溪名村。后以石龙窦怪石峥嵘,呈宫殿状,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改龙溪为龙宫溪,村亦改称龙宫,并沿用至今。

  龙宫古村略呈长方形,坐东北朝西南。村内有七条街巷,三纵四横,多以丁字形交汇。小巷幽深,纵横交错。龙宫古村历经千余年的发展,保留下了一批完整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群,以古祠、旧宅和老街为主。古建筑布局依山就势,由西北向东南渐低。

  古祠戏台雕梁画栋

  龙宫村全村99%村民姓陈,是家族村落。祠堂是乡民祭祀祖先的地方,是族人凝聚情感的精神圣地。村内至今仍保留着三座完整的陈氏宗族祠堂———陈氏宗祠“星聚堂”、陈氏新祠“崇德堂”、陈氏支祠“三之堂”。

  陈氏宗祠位于龙宫村口,祠堂建筑规模庞大,气势恢宏。入祠堂仪门,门前有对联“襟狮山带龙溪地灵人杰,自剡南迁缑北派别支繁”;门顶悬有陈氏始祖陈桂山尚书匾。额枋上刻有八仙、双金鸡的木雕,色彩艳丽。环保志愿者们被精美的雕刻和装饰所吸引,发出阵阵惊叹。

  宁海深甽镇的宣传委员胡志汉介绍说,祠堂中的古戏台是最精华部分,戏台通面宽6.4米,通进深4.7米。台面离地1.5米。戏台与勾连廊梁枋交结,枋头交结占用丁头拱和雀替承托,用飞椽。为单檐歇山顶,青灰筒瓦,正脊龙吻双尾作S形上翘,直刺青天,显得古朴灵动,飞檐角脊饰卷草镂空雕件,纤丽中见庄重。戏台台底悬空,由四根石柱沿四角边固定,同台顶联成一体;三方敞开,无栏。额枋上施平板枋,各设平身科四攒,内外出假昂三跳,承托挑檐枋和井口枋,檐下桁枋挂落雕刻精美,以回纹分隔人物故事图案。戏台藻井圆形,呈八卦盘香式,叠涩盘筑,用连拱板为联络材,以异形小坐斗设拱昂相续承托,井内口层层收缩,翘昂逐级相连,刻作成龙凤状,共16条,其中8条升至井顶结点,其余皆停留在井中部。明镜上彩绘阴阳太极图,整个构件规正精致,富丽纤巧,堪称高山深处的艺术瑰宝。

  2006年5月,龙宫陈氏宗祠古戏台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宅墨香家风犹存

  撑着雨伞,踩着鹅卵石,走在龙宫村的老街巷上,人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街巷两旁的店铺和宅院让志愿者们流连忘返。

  这里的商铺和宅院一般是四合院造型,香烛道地是临街卖香烛的店铺,中药道地是卖中草药的商铺,而众星拱北道地则小巷深处的民居。

  志愿者杨静波小声问了一句:“为什么不叫四合院而叫道地啊?”胡志汉说:“古代人们有了什么矛盾,不许在屋子里说,要到这院子中间讲道理,让大家都知晓是非对错,这就是道地的由来。众星拱北道地的特别之处在于无正门侧门之分,体现了这个家族内部的平等。”

  巷子的尽头是一座古老的石桥,前边有一棵枫杨,如巨龙腾空而起,覆盖了溪边的埠头。

  走过石桥,志愿者们进入了一处明清风格的古宅———“三串堂”,三幢房屋和三块道地连串在一起,前有福字照墙,后有天井、花坛、水井,显示出建筑的恢宏气势。

  在三串堂后房的木屏风上,家训墨迹犹存。“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贱而作骄态者贱莫胜。居家戒争讼……”志愿者姚勋杰读着其中一扇屏风上的文字,赞不绝口。他认为,这些家训在今天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龙宫村居民陈国芬有些遗憾地告诉志愿者,这些屏风原来有8块,现仅存6块。古人已逝,家风犹存,让人生出无限的感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