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宁波

尝试“水禽旱养”养殖模式:清了河水 富了鸭农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1-1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人物名片

王建胜 宁海县大沙湾麻鸭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把鸭群放到溪流里散养,仍然是浙东一带养鸭人的主流做法。但是,这种传统的养鸭方式容易造成水体污染,在我省推进“五水共治”的当下,越来越不合时宜。今年,宁海县长街镇车岙港的一位养鸭人开始尝试“水禽旱养”的养殖模式,成效明显。

这位养鸭人叫王建胜,是宁海县大沙湾麻鸭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建胜从2008年开始养鸭,之前一直采取传统的散养模式。今年年初,合作社响应“五水共治”号召,投资30万元兴建宁海首家标准化水禽旱养养鸭场。一年下来,合作社不但养殖规模扩大,日常管理成本降低,利润也水涨船高。起初是完成一项“政治任务”,最终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乍一看,水禽旱养养鸭场与养鸡场差不多,8亩地里,既有鸭棚也有供鸭群活动的空地。不过,为了顾及鸭子喜水的习性,养鸭场划出一半空地建成沐浴池,鸭棚里也安装了喷淋设施。早上10时,饲养员打开鸭棚的笼子,放鸭群进入沐浴池自由活动,下午两三点钟再把它们赶进鸭棚。

“养殖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很环保,还实现了农业循环。”王建胜介绍,鸭群在沐浴池里产生的排泄物通过下水道进入化粪池,处理后抽到附近山上,为200多亩桔树、毛竹、松树等经济林木添加有机肥。另一部分排泄物,则提供给附近的水产养殖塘作为饲料。这对同时经营着山林和养殖塘的王建胜来说,能省下不少施肥成本。

保护溪流不受污染只是水禽旱养所能产生的社会效益,养鸭人更看重新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过去赶鸭子进河,一头一尾需要两个小工,现在不需要了,一年就能省下7万多元人工成本。”王建胜告诉笔者,这是“节流”的好处。麻鸭在外散养,体力消耗大,产蛋率不高,而且,不少鸭蛋下到河里还难以回收,这些问题随着水禽旱养得以解决。

省下的成本用于购买更优质的饲料。王建胜表示,过去散养时,合作社用的鸭饲料是啤酒渣,鸭子吃了容易拉肚子,现在采用全价配合颗粒饲料,既减少了饲料浪费,也有利于鸭群的健康。

由于建立起标准化的饲养及疾病防控体系,合作社的养殖规模从过去的存栏7000只增加到今年的1.4万只。同时,麻鸭的饲料转化率提高了6%,产蛋率提高了2%,疫病率降低5%。现在,王建胜的养鸭场一年出栏5万只鸭,平均每天产蛋近1吨。据他估算,通过水禽旱养带来的成本降低和利润增加,加起来差不多有15万元。“对于我这个规模的养鸭场来说,效益已经很不错了。”宁波日报 记者 余方觉 宁海记者站 陈云松 通讯员 仇丹娅

点睛:过去人们将“赶鸭子上架”喻为被迫做力所不及的事情,现在王建胜实施“赶鸭子上岸”,是为了降低水环境污染,适应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五水共治”的倒逼机制促进了水禽养殖的转型升级,“两高一低”的效益农业显而易见。(应国方)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