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宁波

20年间,小小钱包演绎“变形记”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1-1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20年间,小小钱包演绎“变形记”

20年间,小小钱包演绎“变形记”

严勇杰 制图

徐佳伟/摄      

钱包,是一直以来大多数市民随身携带的,承载着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所有日常开支的小包,长久以来,市民或许未曾注意到它有趣的变化。

近日,记者带着“随身携带的现金金额及各类卡片数量”等问题,让30位市民翻开了钱包,随机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发现,就在日前刚刚出炉的本年度三季度经济数据中,无论是居民经济收入增长、社会零售消费总额上升,还是各类开卡增加、网络消费迅速发展,这些宏观大数据,其实在市民“钱包的变形记”中,早已有着充分的体现。

问卷调查

从对30位随机调查者的问卷结果显示,仅有8位随身携带的现金金额超过1000元,且这8人均为中年男性,相比之下,女性携带现金数量要稍少于男性;携带现金金额不足500元的12人中,主要为25岁以下或55岁以上的女性。此外,年轻消费者持有各类卡的数量要大于年长者。

另外,统计显示,有一半的市民,其钱包中排列的卡片超过了5张,年龄分别在24至36岁之间,其中有两人各自向记者秀出了10余张卡片。对于日常的现金开支,男士主要用于烟酒、加油;女士则主要用于日常逛街、超市购物。对于卡片支付,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其消费用途的差异也依稀可见,其中,年轻人更倾向于在日常生活饮食、购物、网络消费中刷卡,而中年及年长者刷卡的主要用途是大型购物、生意及各类借贷支付。

小巧玲珑的布制钱包

“20多年前,家庭主要开销非常简单”

陆阿姨 59岁

“90年代之初,我差不多30几岁,孩子刚上小学,家里两个人上班,工资加起来也就200余元,加上当时消费水平低,揣在兜里的钱自然不多。”回忆起20多年前的钱包“轮廓”,海曙区老居民陆阿姨感慨颇多。

“那个时候,花钱频率最高的就是家庭主妇们,但因为开销不大,大家的钱包里都不会放很多钱,所以,手里的钱包大都十分袖珍,甚至有不少是自己动手做成的。”凭着记忆,陆阿姨描述了自己20多年前用过的钱包模样———缎面提花,长度大约20厘米的布料,对折成一个正方形,订上一粒棕色的扣子。

“那时候电器根本没有现在这么多,一个月水电煤花不了多少;要说穿着,一般过年才会买一两套新衣服,那也都是过年前两三个月提前准备好的;老伴抽5元一条的上游牌香烟;还有其它的日常用品都不贵,我们一家三口每个月日常花销加起来也就100多元。就拿买菜来说,像猪肉、虾蟹等,都是几毛钱1斤,所以一般来说,钱包里只要有几元的买菜钱就好,如果家里要请一两个客人,买上10多元的菜,已经相当丰富了。”陆阿姨称。

要论大笔的开销,当时恐怕莫过于彩电、冰箱、电话之类。“还记得1991年前后,家里花了2990元买来了楼里第一个19寸的彩电,之后花了3000元初装费,装上了电话机,但这些花费都不在钱包的开销之内。”陆阿姨说。

1994年起,市民人均收入有了明显提高,百元大钞也开始陆续出现在钱包里。随着开销的增加,人们的钱包悄悄变身。“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开始拿挂历纸折钱包,不仅外观洋气,尺寸正好能整张放下100元纸币,而且打开钱包,里面还有三到四个隔层呢。”陆阿姨称。

事实上,记者了解,那个年代,皮制钱包被视为挺“高大上”的物件,尤其是女性市民都不常用。而如今,不仅是刚毕业的学生,年过花甲的老人,市面上更多卡通版花花绿绿、形状各异的钱包、零钱包已不知不觉成立收藏孩子们零用钱的“神器”。

万元现金随身备

“钱包还是得挑大个的!”

钟石 40岁

如果说现下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完整见证了钱包由薄变厚的过程的话,那么,对小小钱包由鼓到瘪重新“瘦身”体会最深的,就要数35岁到50岁的中年市民了。

钟石是生意人,直到接受记者的采访时,他“秀”出的钱包里,仍然有1000多元的现金。不过,按他的话说:比起10年前,自己的钱包已然纤瘦了不少。

“2005年前,我就在市区开了一家服装店,虽然店面不算大,但每次去广州、深圳进货,免不了要带上万元现金,当时,批发市场的小商小铺们都还没装POS机,银行网点、ATM机的布设也没这么密集,即使带张银行卡,用起来也不那么方便,所以基本上都是随身带现金进行交易的,对于我一个爱拎包的人来说,一个足够大的钱包必不可少”,钟先生笑言,又补充说,“我的钱包里通常都要放5000元的现金,以备不时之需,有时候,一次取现10000元,也都能轻松装下”。

最不方便的是带着大钱包旅游。钟石告诉记者,自己酷爱旅游。然而,旅游途中的开销花样繁多,除了机票、门票、住宿、餐饮,沿途还要给亲朋好友购买各种各样的礼物,有时朋友临时求代购……这让他常常陷入“到底得带多少现金出门”的难题,于是,钟先生的钱包里又免不了万元以上,甚至更多的现金……

“如今好了,机票、住宿可以预先在网上预订,吃饭基本可以刷卡,礼品刷卡搞定,如果走得不远,只需备个2000到3000元,用于其他小笔或额外开销基本上足够了”,他表示。

事实上,10年前,钟先生第一次买车,用的亦是现金交易。“因为需要到杭州提车,生怕取现不便,头天下午,我就到银行取足了35万元现金,可带着这么多现金出门,心里种种不踏实啊”,他感叹,“其实当时,许多人排队买房亦是带着大袋的现金,哪里像现在,一张卡片‘嘀’地一刷,就可以轻松在行驶证、房产证写上自己的名字。”

而实际上,除了购车、买房,记者发现,相比20年前,最近10年,市民的生活水平、消费水平都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年前,大多数宁波人的开销都还停留在“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必需品上,而最近10年,随着互联网、电子信息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时尚的重视,钱包所承担的“家用”早已不再停留在简单的温饱之上。 

电脑旧了要换新的,台式机不流行了换笔记本;手机版本过时了换新的,五代过后换六代;用过了液晶电视再添置等离子;玩腻了傻瓜机换单反……“市民对生活品质的日益注重以及自身消费观念的转变,决定了生活开销的无形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日常消费仍停留在现金支付上,势必出现种种不便。”钟先生这样感言。

现金越带越少

钱包已经变成了“卡包”

菲菲 27岁

菲菲是一名工作了五年多的“85后”,说起近几年钱包里的变化,她这样感触:“现金越带越少,钱包成了卡包,今后说不定都不用带包了”。

“你看,这就是我每天带的钱包,里面除了几百元现金,其它全是各式各样的卡片。”说罢,菲菲坦然地翻出自己的钱包。

记者看到,两个放现金的大夹层内仅仅只有三张红色的“毛爷爷”和几张五元、十元的零钱,而另外十个卡槽却被形形色色的卡片塞得满满当当———两张银行借记卡、三张银行信用卡、市民卡、超市卡、商场VIP卡、美容美发卡、咪表停车卡……“其实,有时候和朋友去逛街、吃饭,嫌现金带太多麻烦,都不带钱包了,直接带一个手掌大小的卡包,再装几张零钱就差不多了。”她说。

菲菲告诉记者,自己工作五年,钱包也经历了由厚变薄的过程。“2009年刚来这个城市工作时,虽然随身带着一张借记卡,但大部分时候还是用现金支付。特别是刚开始工作头一年,租房、买家具等花销不小,每天兜里都揣着两千多元的现金,有时候和朋友出去逛街买东西,现金不够了,还要急着找附近的ATM机去取款。那时候还经常出差,由于当时刷卡消费不太普及,每次带着几千元现金,坐火车都觉得提心吊胆,晚上宾馆里睡觉也不踏实。”

工作一年多后,菲菲因为家里要买房贷款,第一次做了一张信用卡。“第一笔信用卡刷卡记录是在商店里花三千多元购买了一部手机,刚开始还不习惯刷卡消费,后来发现刷卡挺方便的,不仅不用再带厚厚的现金,还可以分期付款,参与一些商家的打折活动,有的还能积分兑换礼品,像手头上的这几张信用卡,有的周一买咖啡刷卡可以买一送一,有的周二去餐馆消费可以对折,有的看电影可以半价等等,这样算下来比用现金划算多了。”菲菲指着自己的信用卡,“如数家珍”般地告诉记者。

在品尝到刷卡消费的便捷后,在接下来几年内,菲菲又陆续办理了健身卡、美发卡、超市卡、加油卡等,成为名副其实的“刷卡一族”。“现在平时出门时,吃穿住行等日常消费基本上用卡就能搞定,不知从哪一天起,我才发现,钱包变小了”,菲菲打趣地说,“以前一个月差不多要去银行取出3000元左右用于消费,现在却常常是钱包里放着两三百元,大半个月都还没有花完,想来,现在人们的日常消费品这样丰富,倘若都要用现金支付,那得多不方便呢。”

而在近一年多来,习惯了“喜刷刷”的菲菲又开始尝试另一种更新潮的消费支付方式———移动支付。“现在大伙用的都是智能手机,只要下载个电子钱包软件,把银行卡关联后,拿着手机就能随意支付了,这似乎比用卡更加方便。”菲菲称。如今的手机充值、水电缴费不仅不需要跑银行,甚至连刷卡都不再需要,而是通过手机、动动手指就可搞定。

二十多年前,大多数人的钱包可能并不充实,10元、20元已然是比较大额的面值,其余的,不过是一些毛票;后来,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百元大钞多了,市民消费需求提升了,钱包也跟着厚实起来;而现在,消费卡盛行、刷卡消费盛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中年人甚至是老年人都开始选择用小巧的卡片来代替携带现金的不便,同时,网络支付、手机钱包大行其道———从最初的空瘪到后来的鼓胀,又到如今回归轻薄,小钱包在市民消费水平、消费方式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中,演绎了一场有趣的“大变形”。□宁波晚报记者 崔凌琳 朱一丹/文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