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杭州

打响干部竞赛的发令枪 甩开膀子才能干出样子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1-1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浙江日报杭州7月4日讯当前是我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刻,省委狠抓干部队伍建设,建立“能上能下”机制,建设一支过得硬、打胜仗的干部队伍,让一大批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能吏”和领军的“狮子型”干部甩开膀子去干,成为推动新一轮发展的中流砥柱和有力保证。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幕拉开之际,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正成为时下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焦点、紧抓的重点。

  然而,身处社会转型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成为一些干部身上的突出问题:工作喜欢摆花架子,说起来头头是道,落到实际中却百无一用;热衷文山会海,不管大事小事,不分轻重缓急,都要层层请示,照抄照转;工作态度消极,满足于当“太平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公款吃喝、浪费严重,盲目攀比,花钱大手大脚……

  今年以来,由省委主要领导亲自部署的全省干部队伍建设在各地展开。各地党员干部能否争当“狮子型”干部,以“朝受命、夕饮冰”的事业心,“昼无为、夜难寐”的责任感,投入到新一轮的创新驱动发展中?近日,记者带着群众的期盼赴各地采访。

  末位淘汰—

  想混日子,没戏了

  “考核落后了,要想法子赶上去啊!”在诸暨江藻镇,履新一年多的党委书记赵文中倍感压力。在干部队伍建设中,诸暨对领导干部实行末位淘汰制,在干部考察、实绩考查和年度考核3个方面,用具体指标进行量化考核,3项综合排名末位的,将面临免职、降职等处罚。

  这项拿官员乌纱帽开刀的制度,并未停留在纸面上。在上一次考核中,诸暨一次性免去了8名副局级干部的职务,4名副局级以上干部被降级使用,10名副局级干部被诫勉谈话。

  记者看到,这3个考核项目都有详细的考核内容和分值,比如半年一次的干部实绩考查,考查项目分“发展类”、“稳定类”、“管理类”3大类16项,每一项都有详细的加分和扣分细则。

  “每一分扣得都有根据,任务完不成也怪不了别人。”一位被降级的干部表示对处理结果心服口服。

  干部队伍要有活力,关键是建立能上能下机制,促进干部优进绌退、正常流动。但在不少地方,干部“下”的问题成了老大难。

  什么样的干部该“下”?怎样让“下”的干部服气?关键是要有硬杠杠。我省出台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办法,下决心破解“能上不能下”这个难题,最近,又出台了《浙江省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领导干部办法》,明确规定五类21种干部“下”的情形,增强了制度刚性,让各级干部想方设法会作为、能作为。

  我省各地也对“平官”、“庸官”亮红灯、动真格。衢州市建立量化扣分办法,实行考核奖惩机制,31名干部被降职免职,15名干部调离岗位;丽水市实行领导干部末位淘汰,对年度综合考核连续两年不合格或排在杭州市末位的县(市、区),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建议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进行调整……

  事不过夜—提振精神,效率高

  干部“能上能下”的渠道通了,在压力与激励之下,倒逼领导干部创造性地破解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白天交的表格,晚上就有了答复,前后不到10个小时,我的难题就解决了。”浙江芳华缝制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凯说起不久前自己去镇政府办事的经历,直言“干部办事效率高”。由于公司要上新的生产线,赵凯向缙云县壶镇行政服务中心递交了厂房拆扩建申请。当晚,镇干部就到现场进行查看,现场办公解决问题。

  这样的“10小时办事效率”,在缙云已是常态,该县在“事不过夜”活动中,全县干部面对该办的要事、急事、民事都以“夜”为时限,日事日毕,为群众办实事8600多件。今年,该县对乡镇干部“再加码”,要求干部下班后在便民服务中心的值班办事时间,每周不能少于3小时,高效的办事作风受到百姓好评。

  如今,我省绝大部分地区已建立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机制,要求群众诉求在24小时内得到回应。“以前一到下班时间,机关唱起‘空城计’,农民下山,干部也下班了。现在好啦,不论多晚,有事都能找到干部。”桐庐的一位村民感叹,“干部不一样了,我们办事方便多了!”

  随着各地乡镇干部联村联户、住夜值班、每星期固定服务日等制度全面落实,不仅改变了领导干部的工作习惯,也提升了他们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一串数字为此作了生动注脚:全省24.4万名干部“进村入企”大走访,走访行政村近2.9万个、企业14.4万家、农户812.7万户,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77.2万个。“双服务”助推“开门红”,11个省直服务组帮助企业和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和落实帮扶措施373个,帮助落实融资金额约44.27亿元……

  “三改一拆”行动,是我省一项重要工作部署,也是一场攻坚战。“都说拆迁工作难,但要真正参与其中,才体会到个中滋味。”普陀区选派31名干部到“三改一拆”一线工作,该区老干部局副局长陆怡君作为其中一员,感触很多:“和老百姓打交道的能力强了,才能真正走近群众,倾听他们的需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和普陀区一样,我省各地不约而同地把“三改一拆”等急难险重岗位,当成检验干部的“试金石”,让克难攻坚的现场作为考验和识别干部的考场,锻造了一批攻坚克难有办法、加快发展有本事的“狮子型”干部。

  贵在实干—

  百姓难题,我来解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不少基层干部谈起工作时,喜欢用这样的比喻。但到了群众中,这种情况又发生了“倒转”——地方发展难题和百姓千差万别的诉求,都要通过党员干部这根“针”得到破解和实现。

  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资源”,干部们在新形势下如何化解“本领危机”?我省各地干部一面通过各种形式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一面到群众中去,拜群众为师,在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为民服务的本领。

  夏天的夜晚很闷热,遂昌县大柘镇的会议室灯火通明,“三改一拆”的闭卷考试正在进行。“你村有多少低保户?”“村中年龄最大的党员是谁?”“你村中存在多少宗违章建筑,违建户对拆违的态度如何?”……全镇50多名干部埋头答题。“这些题目不用死记硬背,也没有统一答案,可工作干得好不好一下子就看出来了。”大柘镇干部魏仙和坦言,考试给他带来很大压力,“考不好要全镇通报,不学不行啊。”

  遂昌所有乡镇干部、驻村干部都要参加类似考试,考的内容集中在政策规章,尤其是村情民意,这些都是做好一线工作的基础。如今,“夜学夜读”已经成为遂昌县各个乡镇的一道风景,不论是乡镇党委书记,还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干部,晚上一有空就认真学习。

  干部作风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在我省各地,干部们不仅从书本中汲取知识,还请百姓来当“老师”。

  在安吉县天子湖镇,有一个“百姓讲堂”,每月都会请一位群众上台给干部“挑刺”,以此来发现镇里决策和部署中执行不到位的问题。

  日前,余石村农民刘安铭在“百姓讲堂”上向镇里干部诉苦。原来,刘安铭创办了一家名为“金朋”的公司,办理完工商登记后,又到税务窗口办理税务登记,没想到税务部门发现输入系统的企业名称是“金鹏”。“为了这事,我前后跑了好多趟,工作人员的态度也不好,心里憋了一肚子火。”

  在场的镇村干部针对存在的问题当场表态。天子湖镇党委书记肖家青说:“干部工作怎么样,本地百姓最清楚。我们通过这种方式,让干部自省,举一反三自查自纠。”

  -专家观点

  省委党校党建研究所所长郭亚丁:为什么干部中会出现“跑上不跑下、跑外不跑内、跑富不跑穷”等现象?归根到底,关键是干部队伍建设制度还不够完善。除了重视选拔,我们也不能忽视管理,需要坚持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相结合,健全干部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的改革创新,提高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