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嘉兴

嘉兴“本土产”的首位院士杨小牛不断攀登科研新高峰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6-2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小牛

杨小牛和他的院士创新团队

  昨天,杨小牛同往常一样,早晨6点就起了床,吃好了早饭匆匆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赶,8点不到,他就开始投入紧张的工作状态。

  办公室还是那间办公室,但自前年底成功入选院士后,门上多了一个醒目的牌子——“中国工程院院士”。“别人看我不一样,但自己还是和以前一样。”当选院士之后,杨小牛一点都没改变,每天都是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年过五旬的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和技术创新。

  “平时,我也没什么爱好,除了休息,就是搞科研,科研是我最热爱的工作。”作为在南湖畔生活了26年、嘉兴“本土产”的首位院士,他更忙碌了,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在“红船精神”的指引下,用着“牛劲”不断攀登科研新高峰,敢为人先,在科研追梦的路上越走越远。

  痴迷科研创新 演绎行业传奇

  “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干”

  上世纪60年代初,杨小牛出生于衢州市龙游县,小时候按照当地的风俗,取名最好与动物有关,父母干脆给他取名“小牛”。“小牛”,不仅让许多人记住了他的名字,而且他从小到大学会了牛的坚韧、勤奋、刻苦、进取,无论是学习还是科研,他的身上都有股“牛劲”。

  杨小牛一直有一个藏在心底的国防梦,并为此而默默努力。上世纪80年代,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的他,来到三十六所从事特种通信技术科研工作。那时,中国在特种通信专业领域的研究刚刚起步,比发达国家迟了整整30年。“外国人能干的,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干!”作为南湖畔的一名党员,他坚持站在历史的高度,敢为人先,走在科研的时代前列。

  上世纪90年代初,如何接收、处理低截获概率信号成为世界性难题。为了攻克这项技术难题,杨小牛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每天闷在办公室查资料、搞实验,几乎废寝忘食。有一次,为了对一项新技术进行检测,他一直忙到凌晨,家人到处找,最后在车里找到他。

  杨小牛的妻子俞书峰说:“他睡眠质量很差,有时一个晚上只能睡一两个小时。我劝他睡觉了,什么都不许想了,可他控制不了,满脑子都是研发的事。”一旦碰到新的科研任务,他接连三四个晚上都睡不着,最后只好服用安眠药。

  正是这股“牛劲”,让杨小牛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传奇——首次提出低截获概率信号拼接解调方案;首次提出离散梳状谱干扰理论及其峰平比优化算法;首次提出软件无线电中的带通采样和盲区采样定理;首次提出“信号战”、“比特战”思想……

  创新,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早在1999年时,杨小牛在前期科研的基础和思考上,率先提出了软件无线电原理,与美国保持了同步。“刚开始提出来时,遭遇质疑和否定。”杨小牛依然坚信自己的超前视野,以实验数据为依据进行严谨的论证,2001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本软件无线电专著《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引起了国内外震惊。这本书广泛被应用,在行业内罕见。

  对科研的痴迷以及全身心投入,使杨小牛在技术上不断突破。经过无数次试验与验证,杨小牛终于在国内首次研制成功了宽带数字接收机,所采用的多信道并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处理技术达到了当时的国际领先水平。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的某国防电子信息系统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杨小牛第一次踏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

  “这对我而言,是莫大的鼓励。”杨小牛颇感欣慰。由此,科研的路上,杨小牛的步伐更加坚定。

  执著追求梦想 攀登科研高峰

  “干别人不喜欢干的事、干不了的事”

  科研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从开始的一无所知,然后逐步深入,最后做出成果。这就像走在森林里探宝,最后找到科学宝藏的时候,那真是种享受。这种乐趣,是对自己最大的回馈。

  正是这种乐趣让杨小牛在科研的道路上疾步前行、乐此不疲。也正是这种乐趣,让杨小牛在执著追求中不断孕育出新的科技灵感,浇灌出累累硕果。杨小牛先后主持、参与了10多项重点工程任务,产品覆盖陆海空天四大平台,突破的关键技术填补多项国内空白,不少成果达到甚至超越了国际先进水平。

  “我们要在‘红船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不断强化前列意识,切实把‘走在前列’的要求体现到精神状态上,落实到科研工作上。”在科研和创新的道路上,杨小牛永不停步。

  2003年12月30日,一个由多种站型、数十辆迷彩车和数架无人机组成的某国防重点工程项目在顺利完成大系统联试和设计定型试验后,全系统装备整齐、壮观地排列开来,庄严地等待检阅。站在那一排排威武的军车面前,系统总设计师杨小牛百感交集。这是1800多个日日夜夜、一次次充满艰难曲折的试验,铸就了令人自豪的“电科制造”!该项目获2005年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型号研制银质奖、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杨小牛荣立个人一等功。他再次踏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

  杨小牛这份“牛劲”一发而不可收。在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不少珍贵的照片,而这些照片也承载着他的荣耀——4次踏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5次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13年,他成功入选院士,成为三十六所建所35年以来的首位院士,这也是在嘉兴工作的“本土产”的院士。

  “我喜欢干别人不喜欢干的事情、别人干不了的事。”当选院士后,面对鲜花和掌声,他显得很平静,依然同以前一样,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杨小牛说:“我感觉压力更大了,责任更大了。”

  “信息情报侦察大数据架构”是杨小牛最新提出的创新技术。2014年上半年,他亲自挂帅带领3名博士、3名硕士组成的院士创新团队进行攻关。杨小牛为了鼓励团队成员潜心研究,积极与三十六所领导沟通,给6人实行年薪制。

  团队成员骆振兴说:“在院士创新团队里搞科研,不单单是解决实际问题,在理念上必须走在时代的尖端。杨院士对团队的培养,主要是在科研态度和把握大的方向上,让我们受益匪浅。”

  在新的征程上,面对各种严峻考验,更需要沉着应对,开拓进取,开辟科研新局面。杨小牛给团队定了一个目标:“争取今年年底前,大数据实验平台建成。”这段时间,团队已完成了硬件设备,接下来将进行软件开发等,并期待建成运行后能得到广泛运用,开启国防领域大数据新时代。

  作为创新性研究,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团队成员对科研的热爱和钻研精神。杨小牛策划并发起的专家学术报告会,经过两年多的运行,已成为三十六所的文化品牌。能容纳200多人的报告厅每次都座无虚席,越来越多的年轻技术骨干茁壮成长起来。

  挑战自我无止境 追梦路上再出发

  “嘉兴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多做点实事”

  对于杨小牛而言,缺的不是信心,而是时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不时地看看手表。

  “很多事情等我去做。”在杨小牛看来,科研的舞台可以更广阔,借助院士专家工作站这一平台,引进项目、孵化项目,推进科研成果向应用方面转化,让越来越多的项目产生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示范效应,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最近,他牵头国家部委的一个重大科技专项,每天忙得团团转。

  新世纪新阶段,如何传承“红船精神”,主动应对改革发展中深层次问题,积极回应人民群众重大关切?不管多忙,在杨小牛内心深处,一直蕴藏着朴素的愿望:“嘉兴是我的第二故乡,作为南湖的儿女和一名多年的市政协委员,我要多做点实事。”

  顺着这样的思路,他在嘉兴设立了院士工作站,带领团队攻克科研难题,推动嘉兴企业转型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拿起桌上一份新勾画的智能系统设计框架图,杨小牛高兴地说,这是他为嘉兴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的“锦囊妙计”。

  嘉兴是全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杨小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通过互联网+,为老年人尤其是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智能的居家养老服务?他提出了以电力线载波通信网络为核心技术、以智能化居家服务为特色的智能居家养老示范建设项目,受到嘉兴市领导的充分肯定,有望形成重大产业。在他的愿望中,“老人待在家中,可以通过视频监控、智能手表等进行适时沟通,一旦发现问题就可以及时处理、急救等,提供送餐、购物等多种服务。”

  因为热爱,所以执著;因为热爱,所以创新;因为热爱,所以坚守。“我会继续践行‘红船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努力走在科研的时代前列,为国家和人民多作贡献。”对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种国家级荣誉的杨小牛而言,科研在路上,梦想再出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