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丽水

处州应星楼 千年变迁终不朽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4-2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丽水十大城市文化标志性建筑评选”候选建筑寻访报道②

处州应星楼千年变迁终不朽


 

 

 

  所谓应星者,处士星也,隋开皇九年(589),丽水置州,因对应处士星被命名为处州。始建于宋朝的应星楼,正是对古处州这一历史的见证与传承。

  之后的近千年,应星楼数次被毁,又数次重建,最后在战火中消逝。可是,作为处州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应星楼以丰富的历史内涵一直为丽水人民所铭记。

  如今,新的应星楼在南明湖畔应时重建,继续以卓然不群的身姿,挺立在处州城南,承载着人们对处州历史的回忆。

  在习习的江风中,记者跟着丽水市乡土文史专家吴克裘一道,走进应星楼。随着吴克裘的讲述,再仰目望去,矗立的应星楼,瞬间将人们带入了千年的悠悠历史中。

  千年沧桑历经水火数度存废

  时间回溯到900多年前的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处州知府崔愈筑一石堤应星桥以御水患,并在应星桥上筑屋,桥下设一水闸,由专人负责开关。这小屋就是应星楼的前身。

  之后又过了100多年,到了南宋开禧三年(1207),北宋所建的水闸已经废旧,郡守王庭芝在应星的桥头边上“撤旧图新,敞以高楼”。此时,真正意义上的应星楼才得以建成。相传不朽的《处州应星楼记》也正是在此时立碑而文。

  当时的应星楼楼高三层,中间空,顶楼立着星君——少微处士星的全身立体塑像,规模宏大,气派非凡,俨然成了处州城的标志性建筑。登楼而望,飘飘然就像御风凌云一般,畅快淋漓。而整个处州府城,更是尽收眼底,让人豁然开朗。想必当时也是游人如织,热闹非凡。

  辉煌的印记停留在了历史的书页中,此后的800多年间,史料记载寥寥,后人仅能隐约寻觅到,应星楼由于水患及战乱,又遭遇过两次被毁,两次重建的命运。

  清道光年间的《栝苍金石志》中记载,当时楼已毁,《处州应星楼记》的石碑是“在一小庙门外嵌壁间”被发现的。清光绪27年(1901年)郡守赵亮熙在遗址重建了应星楼。

  由于之后又发过多次大水,应星楼再次倒下。民国13年到14年间(1924—1925),曾任处州军政分府民政部长的孙寿芝和丽水县自治委员的谭骐发起重修应星楼。

  这样,我们又在1935年的丽水城区测绘图上找到了署名“应星阁”的楼宇,但此时,楼址已经不在“城内水南流者出其下”的出水口处,而是迁移到了出水口附近。

  1944年日本侵略军第二次占领丽水期间,应星楼被日本兵烧毁。《处州应星楼记》碑从此下落不明,只留碑之拓片为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

  返老还童旧名新貌择址重生

  近千年的应星楼命运多舛,水火里它倒下了许多次,但每次又都坚毅地站了起来。应星楼必须重建,这是对这个不朽传说的探寻,是对这份千年历史的延续,更是对整个处州文化的追溯。

  2008年应星楼将重建的消息一出,在处州大地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专家们在重建的方案上甚至发生了分歧。有的专家认为,应星楼应在原址上予以重建。若是择址而建,应该另取他名,不应再叫应星楼。

  而吴克裘等专家则认为,历史上有黄鹤楼择址重建的先例,应星楼择址重建也可以传承丽水人民对历史的寄托。而且,应星楼原址也比较小,想在高楼大厦中再现应星楼一览全城的登高之感,择址扩建是必须的。

  2008年6月,在应星楼原址往南150米的防洪堤畔,大洋路一路向南的尽头,新的应星楼择址重建,2010年春节建成正式对外开放。

  九层楼高的应星楼,仿宋代古建筑风格,气势恢弘,傲然而立。崭新的朱漆,深沉的大梁,重建的应星楼,仿佛返老还童,把丽水人重新带进了那段遥远而深厚的历史。

  今天,古色古香的应星楼更是丽水百姓游玩观赏的好去处。从应星池旁彩鲤翻腾的小道,走入其后楼中,从喧闹到宁静,只一步之遥。

  一路往上走,浏览着楼里的名人轶事,思绪跟着天马行空起来,不知不觉便登顶了,心境也平静而简洁起来。在应星楼的顶楼,居高临下,极目远眺,立马感受到它气吞南明,势连少微的气势。

  夜晚的应星楼在灯光衬托下更是璀璨夺目,流金溢彩,沿着防洪堤散步,应星楼溢出的光彩,散落在南明湖中,点点波光,直向天边流去,当年明月再照高楼,就如处州历史的余韵一般,让人陷入无限的遐想与回味。

  千年变迁,文化不朽,如今应星楼依旧是旅者的驿站,是诗者的闹肆,是市民的花园,是和谐的象征。它凝结了千百年来处州大地的历史、文化以及代代处州人的心情故事,早已和处州大地血脉相连,苦难相伴,生死相依。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