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丽水

微信朋友圈“正能量”知多少?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1-1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微信朋友圈生态调查”系列报道之一

  微信朋友圈“正能量”知多少?

  “伪正能量”充斥朋友圈。 记者 戴昕律 摄

编者按:

  当下,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自媒体层出不穷、百花争艳。近几年兴起的微信,便是其中典型代表。微信,始于2011年1月21日,目前用户已超过了6亿,是当前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移动通讯应用。

  在微信众多功能中,除了即时通讯,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朋友圈功能,其承载着自媒体传播平台的作用,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成就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几乎所有的信息都能在其中找到一丝端倪。

  然而,就如同任何事物一样,微信朋友圈里有“正能量”,也有“伪正能量”、大量广告甚至谣言,可谓良莠不齐。那么,面对复杂的微信朋友圈,广大微信用户该如何利用“火眼金睛”辨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本报从今天开始,为您剖析当前微信朋友圈的生态现状。

  当前,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造就了自媒体的高度发达。人手一部手机,可随时随地拍摄即时画面,并通过网络传播出去。自媒体已经无处不在,成了各种信息的集散地。

  日前,记者调查发现,在“当红”的微信朋友圈,不少传递“正能量”的信息只要一经发出,就会得到微友的积极转发,比如最近的“为老人找一个温暖的家”、“丽水‘最美司机’勇斗歹徒”、“寻找失联女孩”等,社会“正能量”在微信朋友圈中得到了很好的传递。

  然而,有些信息却披着“正能量”的外衣在微信朋友圈广为流传,受到不少微友的追捧和转发。比如“心灵鸡汤”,比如“养生知识”。

  那么,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正能量”,大家对“伪正能量”又是持怎样的态度呢?为此,记者对周围的微友们进行了走访,同时对他们的微信朋友圈和“微生活”展开了调查。

  “正能量”

  是务实的幸福感

  近日,一则题为《雪中送炭,爱心暖“银宝”》的捐助倡议书在丽水市微信朋友圈被微友“疯转”,其内容是呼吁大家帮助青田县仁庄镇石砻村遭受火灾的徐春标老人。倡议书一发出,青田乃至丽水市各地的爱心人士纷纷为老人捐去爱心款及过冬衣物和粮食。

  据了解,今年66岁的徐春标靠务农为生,日子虽然是衣食有度,但相比之下略显清贫。然而不幸的是,今年11月24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不仅让徐春标老人失去了唯一的住所,也让他的生活状况愈发恶劣。

  得知此事后,青田县人大代表徐文俊等爱心人士通过微信平台和“小令村”QQ群发布了徐春标遭受火灾的事件,呼吁大家伸出援手,帮助老人渡过难关。这则消息一经发出,众多网友就立马参与到微信爱心传递的队伍当中来。从11月30日发起倡议到12月10日,短短11天时间里,微友们就已经募集到人民币49200元、欧元650元。这笔善款,如同冬日里的暖流,滋润着徐春标老人的心田,让他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

  按照石砻村村委会的安排,今冬,村里将会为老人新建“爱心小屋”,供应足量的粮食、衣物、棉被等生活必需品,并从善款中提留12000元作为老人的生活基金,每月提供1000元,连续提供12个月,让老人的衣食住行都能得到可靠保障。

  事实上,在丽水,微信朋友圈“爱心接力”这样的善举每一天都在上演,《微信引来爱心集结温暖涌向“光脚孩童”》、《“朋友圈”里晒爱心冬日温暖送老人》、《老人深夜炸油条网友排队献爱心》和《微信群里发起爱心认购接力》……市民爱心潮涌,通过微信朋友圈,汇聚成一股最为强大的“正能量”传递到丽水的每一个角落,给每一个人带来幸福感。

  其实,不仅是爱心接力,社会各界利用微信朋友圈也在为“讲述丽水好故事,传播丽水好声音”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今年11月18日下午5时02分,一位七旬老人行走到云和县城府前路县委大门附近,不慎摔倒,目睹这一幕的一位市民和当时正在执勤的保安,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扶起了摔倒的老人,并将老人护送回家。这感人的一幕,被当时附近的治安视频监控清晰地记录了下来。

  在事件发生的第二天,这个视频就在微信朋友圈里传播开来……

  “真正的‘正能量’应该是一种务实的、积极的力量。”作为一名资深微友,市民严心声对“正能量”有着自己的看法,不虚妄的爱心和温暖,催人奋进的精神,所有人都认同的信息内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能量”,理应被广泛传递。

  随后,记者在市区中山街、灯塔街以及云和县新建路随机采访了23名微信用户,询问其对“正能量”的定义,其中有9名的关键词是幸福和实在,5名的关键词是积极向上,6名受访者表示“正能量”应该是摸得着的,剩下的3名受访者则觉得“正能量”就是正确的舆论导向。

  可见,无论是从“爱心接力”的善举还是好人好事,抑或是受访者的认知中,所谓“正能量”其实都是真实可见,会给人带来务实幸福感,能够营造出积极、良善以及和谐社会氛围的一种力量。

  “伪正能量”

  充斥朋友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打开微信,扑面而来的便是一碗碗香气四溢的“心灵鸡汤”,大有“不刷屏不爽”的气势。

  “心灵鸡汤”的确存在一定的“正能量”,因为每一碗鸡汤的背后,都有一个朋友在向你表达他略显笨拙的善意。这种善意的付出是如此的便捷和泛滥,以至于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只需要简单的分享、转发,就能感受到“做了好事”的满足感。

  然而,“心灵鸡汤”并不是真正的“正能量”,它让太多人厌烦和无视。

  “从小到大,我们读过无数名人名言,为什么现在在微信朋友圈里,还有人发类似的东西?”市民邱涛是一名大学哲学老师,他说,自己微信朋友圈里每时每刻都在充斥着一些令人“绝望”的“鸡汤文”,有励志的,有人生规划的,有成功人士的成长历程……而每次出现的这些文章,都让人“压力山大”、一本正经、郑重严肃,仿佛人生轨迹就得按照内容所述般行走。这样真的很离谱,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为什么要有这么多别人告诉你“应该”的东西?

  在邱涛看来,不管是信息时代的朋友圈还是传统文化的宣扬,对于“心灵鸡汤”中的内容可择优接受,而那些不是自己认定的人生轨迹,谁也不会心甘情愿去践行。与其不断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不如想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些话也送给那些乐于在微信朋友圈扩散“心灵鸡汤”的人们。

  “心灵鸡汤”喝多会腻,“养生知识”难辨真假。在一段时间里,一则“民间偏方”的帖子在微信朋友圈里被人反复转发。

  熟鹅蛋沾蜂蜜治疗胆囊炎、吃冰激凌治疗腹泻、盐蒸橙子治疗咳嗽……“盐蒸橙子治疗咳嗽的偏方我就试过,也是在朋友圈看到的,完全没有作用。”家住市区怡景花苑的郑叶萍女士一说到微信朋友圈里的所谓“养生知识”就来气,她告诉记者,其中一条偏方还说喝醋能解决鱼刺卡喉的问题,其实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据丽水市人民医院的医生告知,卡鱼刺喝醋并没有多大的效果,只是民间的一种流传罢了。若是鱼刺较大,喝醋反而会使得鱼刺划伤咽喉黏膜,而且会让黏膜出现水肿,增加不适感。鱼刺卡喉最好的办法是避免进食和吞咽,用镊子或筷子夹出,严重者尽快去医院就医。

  此外,如今微信朋友圈流传的养生知识有很大一部分自相矛盾,来源和科学依据均不甚明确,市民对此应当持辩证态度。

  诸如“心灵鸡汤”、“养生知识”等所谓“正能量”的文字,其中的内容并没有丝毫确立的定点,就像是无根之树,毫无用处,倘若听信,或许反而成为一种压力与负担。

  “伪正能量”

  何以越来越泛滥

  探究“伪正能量”泛滥于微信朋友圈的根源,从技术层面来讲,其实很简单。

  打开一篇“心灵鸡汤”式的文章,你会发现,标题下的作者往往是一些微信订阅号,即公众账号。这就证明了,这些文章都是根据传播需要,由公众账户的管理员有意识地发布,而不是微信用户自发的个人行为。

  而这些“伪正能量”的信息通过个人用户的广泛转发后,也确实在微信朋友圈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从内容分析,这些信息并没有风险,而且看似深刻,甚至以道德或愿景要挟转发(“是中国人就转发”、“转发一生平安”之类)。

  同时,这些信息也狡猾地利用了人们的善意和虚荣。

  为什么要让你喝“鸡汤”?因为我关心你。为什么要教你“养生”?还是因为我关心你。

  “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什么叫人生规划,男人该看,女人更该看,写得太好了。”“很短的一个小故事,让你看透人生的意义。”……自从教会了父母使用微信,市民李家乐几乎每天都会在朋友圈看到母亲转发的各种看似充满“正能量”的信息,有时还会专程把信息单独发给他,甚至打电话叮嘱一定要看,他只能随口答应着,哄母亲高兴。

  “在我们看来是一种骚扰,但从父母的角度,是一种关心。”李家乐说,不靠谱的“正能量”其实就是一个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人传递的关心和爱。手机时代,微信朋友圈的世界,这就是嘘寒问暖的一种方式。

  “自从我爸加了我的微信,我感觉他越来越‘任性’了。”20岁的刘栩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他55岁的父亲最近两年迷上了微信朋友圈。

  “女孩子像父亲有福气”“女性一定不要吃这些东西”“每天读一篇圣经哲理文章”……“看了这些东西,我整个人都不好了。”刘栩告诉记者,一到休息时间,父亲就抱着手机刷朋友圈,每条朋友圈的内容都会仔细看。觉得好的就会发给她,叫她一定要赶紧看。

  “那我只好跟他说,以后不要总是看那些‘心灵鸡汤’的文章,没啥意思。”刘栩说,她的父亲听了很不以为然,说他刷朋友圈刷出了水平,很多人都说他发的朋友圈信息是最有档次和格调的。

  刘栩告诉记者,现在,她的父亲把自己当成“鸡汤”专家了,成天在微信朋友圈里传播所谓的“正能量”,让她哭笑不得。

  “轻轻一点就能转发励志的文章,让更多人看到你的善意,何乐而不为?”不少人认为,付出成本的廉价也是此类“伪正能量”泛滥的原因之一,从价值观角度来说,如果一个东西存在价值,而且唾手可得,数量众多,必然泛滥成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