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衢州

聊天聊出的故事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1-1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冬天的太阳晒在身上暖洋洋的。2014年的最后两天,我走进柯城区信安街道书院社区当“片记”。干了些啥?其实还真没干啥,也就是和一些老人聊了聊天——

  记者  王雁

  八旬老人编“顺口溜”

  上月30日下午,书院社区主任蒋晓华、工作人员郑华珍带着我来到浮石二桥附近毛惠民老人的家。

  毛惠民老人的老伴已去世,如今独自居住。

  “老毛,你在洗锅啊?”走进院落,郑华珍和戴着棉帽的毛惠民老人打起了招呼。

  蒋晓华拿出顶黑色、毛绒绒的帽子。“老毛,给你带了顶帽子,试试。”

  “这么好啊……戴起来像座山雕了!”想不到,老人家这么风趣。

  蒋晓华转头向我介绍,老毛会写诗,还喜欢搞发明创造。

  “老人家,写了什么诗?”我好奇地问。

  “也没什么,也就写了篇《常回忆》。‘人到晚年常回忆,沧桑巨变人世美;酸甜苦辣千般味,惟有事业最甜蜜……’”老人张口就来。

  当我问起有没有文稿,老毛起身往家里走,“有啊。我去拿,献宝样献下。”

  几分钟后,见老毛拿着几张像挂历样的印刷品出来,我凑了过去,“还印出来了,做得真漂亮。”

  老人自豪地说,“这还是拿到杭州去印的。”

  老毛拿出来的《常回忆》跟挂历差不多大小,淡黄色的底,有24行,336个字(题目除外),下印有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上印着翠竹白鸽。落款是“浙衢毛惠民13918”。

  “这里第三行有三个字要改下。”老毛对自己的作品还是蛮挑剔的,“社会主义放光辉的‘放光辉’应该改成‘创伟业’比较好。”

  老毛告诉我,他写《常回忆》,是有感而发。他88岁了,觉得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就想着把几代国家领导人的业绩写下。至于做成印刷品,他是觉得如果谁感兴趣就可以给谁一份。

  老毛印1000张《常回忆》花了1000多元。2013年9月印好拿回来后就放在复印店里,有人喜欢就可以拿走。“这几张是我前几天刚拿回来的,就剩了二十来张。”

  老毛喜欢看书看报,收集名人格言,还喜欢动动笔。他很谦虚,“写诗谈不上,我写的最多算是‘顺口溜’。”

  孙贤乐开怀

  伊甸苑三区3幢2楼住着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男主人叫黄家贵,女主人叫周桂仙,上月31日,我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来到他们家。

  10多年前,老夫妻俩唯一的女儿因病离世,可他们有个孝顺的外孙。

  83岁的周奶奶见到我们,就一个劲地夸自己的外孙——汪洋。

  “我这个外孙,医院里的医生护士都叫他‘好外孙’的,一般的儿女都做不到他这样。”周奶奶说起外孙的好那是如数家珍,“他外公住院都是他一个人日夜在医院里守着照顾。我妹妹的孩子说要替他下都不肯,说自己摸得着外公的脾气。”

  前几年黄家贵因中风住院,脚不会动。医生说老人需要加强锻炼,汪洋就每天扶外公慢慢走台阶锻炼,“一起住院的人都说,‘这位老人家怎么恢复得这么快,比年纪轻的人都快。’”周奶奶说,“还是我外孙细心。前几天他外公心脏不好,他就到电脑上查资料,然后告诉我要注意哪些事情。”

  黄爷爷身体不好,有腰间盘突出、轻微中风等疾病,周奶奶也曾动过手术,肾都拿掉了一只。而外孙不仅是他们体力上的依靠,还是他们精神上的慰藉。“他一来,我们就轻松了。”周奶奶说,“就在刚才,他还在和外公说,‘心情不好会影响身体。过了年你就89岁了,家里就您最大了。要开开心心的。’”

  汪洋有空就往外公外婆家跑,烧饭、做家务,陪老人聊天,看到什么要做就动手去做。

  “像今天,早上一下班就过来了,中饭都是他烧的。

  周奶奶说,不仅外孙好,外孙媳妇也很好。像前几天他外公去挂针,外孙上班,外孙媳妇就推着轮椅接送。还经常过来看他们,“买新鲜的东西带过来给我们。”

  而39岁的汪洋却觉得做这些都是应该的,“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妈妈去世后,这个责任就应该由我来承担。”

  毛惠民老人展示他写的《常回忆》

  记者陪黄家贵和周桂仙老人聊天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