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湖州

一封特殊的感谢信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1-1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从心存芥蒂到放心满意

让我们一起走近生命“摆渡人”

    “我想感谢一群特殊的人,他们让我爷爷走得很干净。”这话背后隐藏着一个温馨的故事。来电的小沈希望通过本报感谢殡仪馆的遗体火化工。

    从顾忌到满意他想说声“谢谢”

    “正是因为他们的细心和负责,才使得爷爷在世间最后的东西完整无缺保留下来。 ”小沈告诉记者,之前曾经看到外地一些关于火化黑幕的负面报道,所以前段时间爷爷去世送到殡仪馆后,他就特别留心这整个过程,甚至本能地表现出抱怨抵触情绪。为此,还特地预约了可以观瞻的拣灰炉火化。但是,事实证明,他的这些顾虑都是多余的,也因此他更为自己原先“带着有色眼镜”的行为感到抱歉。

    小沈说,那天正好是下雨天,家属们的心情和天气一样沉闷。尤其在等候拣灰的过程中,炙热的炕面板上承载着亲人的骨灰,阵阵热浪席卷全身,更令人心情郁结难以呼吸……给爷爷拣灰的是位与小沈年龄相仿的小伙子,表情肃穆,一面利索地准备好拣灰工具,一面娴熟地一片片拣出骨灰,约莫十多分钟,炕面板上已是干干净净,之后将骨灰碾碎装袋,再封盒包扎。整个过程小心谨慎,一丝不苟,而他的额头上早已渗满汗水。

    “虽然是工作,但是无亲无故人家这么做,我们还是应该感激的。 ”小沈说,几年前有部日本电影《入殓师》,让很多人开始关注到这个中国人眼里“忌讳”的行业。如果说,入殓师定格的是生命的永恒,那么,火化工炼就的就是灵魂的永生。

    “炉子间”里的男人帮

    昨天早上8点多,记者来到了位于南门外的市殡仪馆。根据小沈提供的信息,找到了那位年轻的火化工汪小燕。依然是细密的汗水布满额头与通红的脸庞,蓝色的工作服沁满了斑斑汗渍。听说有人感谢自己,汪小燕有些意外。他说,现在很多丧属们会当面说感谢,但是放在以前对于火化工大家还是“敬”而远之的,觉得晦气。他一直记得一位老同事苦笑着说,因为从事这份工作,儿子的童年几乎没有愿意陪他玩的小伙伴。

    在他们火化组里,还有9个人,是清一色的“男人帮”。因为火化工作不仅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平均每天近30具各类遗体的抬运及火化工作,是对每一位火化工技能与体力的考验,特别到了酷暑季节,炉膛温度高达1000℃,操作间俨然成了桑拿房。“这里是装不了空调的,敞开式环境,即便装了冷气也会散开,连续工作5个小时,汗是不停的,中暑是难免的,带病工作也没办法。 ”一位火化工如是说。

    守住逝者最后的尊严

    夏福林今年57岁,18岁开始便在火化炉前“摆渡”了近40年春秋,从曾备受歧视的职业,到如今获得“全国殡葬工作先进个人”、“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并授予劳动奖章……不变的是他对工作的热情。

    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接触遗体时的情景,一具因溺水而高度腐烂的遗体,泡胀的身体、破败的皮肤以及刺鼻的气味,让他整整三天不敢上班,加之世俗的偏见与不解,当时他确实想打退堂鼓。但是一位老领导的劝导,让他开了窍:每个人都会有这一天,你现在做的,是为逝者守住最后的尊严。正是为了这份“尊严”,老夏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这为生命护航的岗位上。“现在大家对我们的工作理解多了。”老夏说,之前来单位工作的小年轻,出去租个房子,房东一听说是殡仪馆职工,怎么也不愿出租了。小年轻觉得很郁闷,老夏得知后,就讲述了自己当年的“遭遇”——出去买东西付款或签个字什么的,店员收了钱后立马就去洗手,甚至他签字用的笔也被直接扔掉。

    从事这一职业,很多平常的行为也变得“异常”,比如工作时不能微笑,不能说“你好”、“欢迎”、“再见”等词汇,与人共餐时不能随便给人夹菜,亲朋婚宴聚会等等也是能免则免。老夏说:“年轻人还好点,有些上了岁数的人很是忌讳,我们必须注意。 ”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