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杭州

接过医疗援非“接力棒”:新医生,老病友

  • 来源:互联网
  • |
  • 2021-01-2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枯黄的草地,奔腾的角马,敏捷的猎豹,一眼望不到边的茫茫沙海......也许在诸多文艺作品中,非洲,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原始、狂野、粗犷的外表下,隐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谱写着动人的旋律。

然而,揭开这神秘的面纱,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很长一段时间里逃脱不过的贫穷落后、疾病肆虐……如今,熬过了最混乱的阶段,发展已然成为主旋律。在这期间,中国源源不断派出的援非医疗队,为促进非洲人民健康及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不断添加新的动力......

根据我国与中非共和国政府关于卫生合作议定,由浙江省承派的中国第18批援中非医疗队于2020年12月赴中非工作。

12月5日,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肝胆胰外科朱含章、麻醉科于洪涛、眼科王岳虹三名医生作为第18批援中非医疗队队员,踏上援中非征程,并于次日抵达中非共和国首都班吉。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隔离14天后,新老队伍的交接仪式于12月21日在驻地大院举行。从这一刻起,第18批援中非医疗队队员正式接过了“前辈们”手中的“接力棒”......

我认识这个医生!

我认识这个中国医生!

2021年1月7日早晨8:00还不到,火热的太阳就已经炙烤着中非的每一寸大地。

和往常一样,王岳虹早早地来到这间狭小的眼科诊室。空气中弥漫的热浪让原本就密不透风的全套防护服像一个热腾腾的“蒸笼” “闷”得她喘不过气。但对于这一切,她似乎并不在意,稍作整理后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助手按照事先预约,有序安排病人就诊。大约看到第19个病人的时候,王岳虹已经筋疲力尽。这时,一个约莫六七十岁的老人缓缓走进了诊室。

和当地其他病人一样,他进来时,态度显得很谦卑。可能因为病痛的缘故,他紧蹙着眉头,黝黑的面庞犹如深秋里沟谷纵横的山野,脸上的皱纹显得更深更密了。

“上次看过之后,吃了些药。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已经快要看不见了。”助手将老人的话一字一句地翻译给王岳虹。

她翻开助手递过来的绿色封皮病历本。经年累月,纸张已经泛黄,当年诊断为“青光眼”的字迹也已经有些模糊了,但那熟悉的中文字体却让王岳虹眼前一亮:“天哪,这不是我们眼科钟建光医师的字吗!”

十余年后,

还是感到深深的无力......

时光回到2009年。那时,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钟建光作为第13批援中非医疗队员,曾在这片土地上倾洒心血和汗水。

在当地,中国医疗队是为非洲带去健康希望的一群人。因此,但凡有个头疼脑热,当地人都会找到中国医疗队。

据钟建光回忆,当时老人的健康状况比现在好,病情也不像现在这样严重。但是,由于医疗条件极其有限,不能开展此类型的青光眼手术。因此,虽然具备手术指征,钟建光也只能给予药物保守治疗控制眼压,并叮嘱病情如有变化,及时来找中国医疗队。

遵医嘱治疗后,老人的症状得到了缓解,但可惜的是,由于本身健康意识匮乏,再加上受经济条件、医疗卫生条件制约,这位老人后来就没来复诊了。

然而,数十年来,“中国医疗队”在非洲民众心中始终都是一个温暖的词汇。于是这次,老人又一次找到了中国医疗队。

“Je connais ce medecin!Je connais ce medecin chinois!(我认识这个医生,我认识这个中国医生)”王岳虹激动地对她的医助说。

王岳虹为老人再次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后发现,老人由于长期眼压得不到控制,视神经已经萎缩了,视力也仅存光感,错过了最佳的手术时间。再加上,虽然过去了10余年,当地的医疗条件仍不能支持此类型青光眼手术的开展,王岳虹遗憾地表示无能为力。

“我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虽然在中国的帮助下,这里的医疗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常年战乱和社会动荡,这里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仍然十分落后。”她说,“我们并没有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只是生活在和平的国家,来中非50多天,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时刻萦绕于心。”

据悉,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积极落实省、市卫健委医疗援中非任务,至今已有17批援中非医疗队圆满完成使命,持续发扬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为增进中国和受援国人民友谊、促进世界和平做出积极贡献。

“我们接过了医疗援非‘接力棒’,未来还要再交给我们的下一任。”市一医院的队员们表示,“这18个月里,我们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尽力帮助这里等待救治的人们。也衷心希望这片土地能够和平稳定,希望更多的人不再遭受病痛的折磨!”

供稿 /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转载请注明“健康杭州”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