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杭州

“你们再生一个吧,可不可以放弃我算了?”杭州初一男生的恳求,让全家崩溃……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12-2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小陶(化名)是一名刚上初一的学生。

近日,他被妈妈带到了杭师大附属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联合门诊,面对着心理咨询师,高高大大的他习惯性地蜷缩着身子,把脸埋在卫衣帽子里,戴着口罩,只露出了眼睛来。

心理咨询师问:小陶,发生什么事了,能和我聊聊吗?

小陶嘴里只是嘟哝着:太烦了。

心理咨询师又问:太烦了?是哪些人或事让你感觉烦?

此时的小陶沉默了,他瞥了眼前的咨询师一眼,露出一副“你也好烦”的表情,不再说话了。

一旁的小陶妈妈只好出来解围,“帮助”孩子回答:他说老师管他很烦,做作业很烦,在家也不和我还有他爸爸交流,一说话就烦得不得了。

不想去学校,

他甚至恳求父母:能不能再生一个?

心理咨询师问妈妈,“孩子烦起来是个什么表现啊”?

此时,一直在控制情绪的妈妈再也忍不住了,两行眼泪立刻流了下来:他这一个学期作业都不做,每天早上起床不知道要催多少遍;我和爸爸一起帮他穿衣服,催他吃早饭,再送他去学校。他现在说得最多的就是自己不想去学校,让我们再生一个,可不可以放弃他算了。老师,你说这该这么办啊?

看到自我放弃的孩子,身为父母的无助和心痛难以言表。咨询师宽慰了妈妈几句后把她请出诊室,开始和小陶一对一聊心事。妈妈的离开,似乎减降了他的抵触情绪,他开始慢慢说起了自己的苦衷。

小陶从小和奶奶一起生活。无论是吃饭、玩耍、洗漱、睡觉的标准都要在奶奶的“关爱”之下完成。

因小陶的智商很高,爸爸希望他将来能考上名牌大学。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对他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培养,不仅每天学习到很晚,周末更是被补习班和兴趣班填满。

小陶说别人“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情况,其实在幼儿园的时候,他就有所体会了。

妈妈则常常会用“吓唬”的方式让儿子乖乖听话。这个方法在他尚年幼时还算管用,比如“再不好好写作业就告诉你的班主任”,就能让其“乖乖就范”。但随着时间推移,妈妈逐渐力不从心,需要不断增加“吓唬”的砝码。

最近,当小陶不想上学时,妈妈就常说要把他送到外省的一家军事化训练的学校去好好接受改造。小陶害怕离开家,开始怨恨妈妈,觉得妈妈一点都不爱他。

几次沟通下来,咨询师在细细倾听了小陶过往的经历和感受后,发现他当下已有日常社会功能受损的迹象,比如:

我听到老师的批评很烦很难受,虽然老师是对全班同学说的,不是针对我。

我听到家人吃饭时咀嚼食物的声音很恶心,我朝他们大叫,不想和他们吃饭。

我害怕有人进我的房间,晚上一定要上锁,开灯睡觉,睡得很不安稳。

我有时候希望父母出意外死掉,但每次想到这些又很内疚自责,我为什么这么没良心。

我现在一上课就心烦得坐不住,一看到作业就不想碰,尽管我知道学习是很重要的事情。

我以前有很多朋友,现在朋友因为我成绩下降歧视我,远离我。

小陶的“不堪重负”,

与爸爸、妈妈、奶奶都有关系……

杭师大附属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联合门诊的心理咨询师杨蕾表示,青春期是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青春期的少年迫切希望摆脱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监护,因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叛逆反抗的心理就会产生,他们会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对于小陶而言,奶奶在生活上事无巨细的操控,爸爸在学习上条条框框的要求,妈妈用恐吓的方式自上而下的压制成为他内心世界不堪重负的三座大山,这些从小到大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不经意的点滴会让孩子积压不少的情绪,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像火山爆发式的喷涌而出。在家里对父母大发脾气甚至动手,延伸到学校对老师的管教过度敏感,伤害的不仅是周围的大人,还有小陶自己的学业和人际。

情绪烦躁冲动是他对家庭关系不满的表达,厌学是他向大人发出的最后的求救信号。

父母一直以来付出那么多,很难接受孩子心理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小陶父母的情绪一开始也是崩溃的,他们需要时间一点点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心理老师的陪伴下去读懂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一步步去接受孩子的现状,然后整个家庭系统进行调整,经过两个月的努力,家庭互动稍微有了一些起色:

奶奶在父母的劝说下停止包办照料孙子,愿意让他做一些家务,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父母降低对学业的要求,不再一天到晚为学习而责备和唠叨孩子。

家人给予独立的空间,约好一天的某个时间段是小陶的独处时光,谁也不能打扰。

父母尊重采纳孩子的想法,他们会和孩子商量着做决定,商量不下来时也不再恐吓,全家人会找咨询师(客观的第三方)来协商讨论。

小陶也在慢慢克服烦躁和畏惧的情绪,断断续续地去上学,每周请假的天数在慢慢减少,作业任务分阶段逐步增加。

杨蕾说,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小陶的故事还远没迎来Happy Ending。

心理恢复是一个漫长且起伏的过程,需要父母和孩子付出长足的努力,给予足够的耐心。很多父母寄希望于心理门诊的专家们能调教好孩子,治疗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殊不知解铃还须系铃人,很多打开孩子心结的钥匙都牢牢攥在父母的手里。最理想的状况当然是在最初之时父母们就能够避开这些弯弯绕绕的育儿之坑,但既然问题已经出现,父母们就必须去勇敢面对症结,积极调整教养方式。

供稿 /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

转载请注明“健康杭州”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