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舟山

岱山一家六口烧伤之后:不能太依赖最后一道“保险带”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9-0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人们为救助一家六口踊跃献血

不能太依赖

最后一道“保险带”

■海客谈 月湖

“一家六口受伤,都在重症监护室治疗,请求援助。”连日来,这条水滴筹募捐信息在许多市民微信朋友圈中刷屏。

截止到今天上午,在水滴筹平台已有5.3万余人次捐款208万余元。

然而,巨额医疗费仍存缺口,党报热线已开通救助通道继续爱心接力(详见《舟山日报》8月31日报道)。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相信全社会的直接捐助一定会帮助这个苦难家庭渡过难关。

只要民众发动起来了,再难的事也会变得不那么难。短短几天,水滴筹平台就为一家人筹得177万余元巨额医疗费,真可谓涓涓细流可以汇成大海。遭遇天灾人祸,有政府帮扶、社会保障,实在不行还有全社会爱心兜底,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大家庭在抵御不测风云中的强大韧劲。但也要看到,民众对受灾家庭的直接捐助,实在已是最后一道保险带。欣慰和庆幸之余,似乎更应在制度上多打补丁,使应急救助变得更加从容自如。

在现有制度框架下,这户全家老少躺进重症监护室的不幸家庭只能依赖民众的滴水相救。因为,常规医保已变成杯水车薪,而无论是政府还是慈善组织的临时救助,都有严格的资助标准,不可能为了保全一个家庭而任意大开闸门。否则,有限的公共资金随时有可能崩盘。高达数百万元的医疗费,对于不少家庭都会是一个“天文数字”,既然无处“报销”,就只能求助于社会。可见,人命关天既然成为普世价值,每个人都有求生权利也都有救助责任。

捐助还在进行,相信全社会的爱心一定能护佑这个苦难家庭。但我们的思考却不能局限于这个家庭,事实上朋友圈里的滴水筹时有发起,而每一次大概都是针对某个具体家庭的“最后一道保险带”。 这就很让人担忧,因为既然是“最后一道保险带”,一旦断裂就会彻底失去保障,因此尽可能备而不用。事实上,滴水筹上的筹款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如愿,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催泪弹”的效果。这并不意味着民间爱心储藏量有限,而只能说明基于同情的直接捐助原本就有不确定性。一方面,同样的不幸不一定能触动所有人;另一方面,捐得次数多了也难保让人产生审“惨”疲劳。

因此,应该将更多的捐助归于常态慈善,而针对具体困难家庭的直接捐助则越少越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动员社会爱心,为特殊的苦难家庭系上“最后一道保险带”。

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更多的人应该把做慈善当做一种生活方式,手有余力时能自觉向慈善组织认捐,而不是一味靠悲情故事来触发善念。诸如一家六口遭遇事故这样的特殊灾祸,当然需要紧急架设帮扶热线。但这样的应急动员之后,紧跟着又有人因付不起医药费而发起滴水筹,是否会因“不够惨”而导致应者寥寥?这真的不好说。可见,过多地使用“最后一道保险带”,难保会有失灵的时候。

爱心需要悲情激发,但救助却更需要制度理性。针对滴水筹多用于治病救人的现状,似乎有必要从制度上多打补丁。从政府层面上说,最近几年我市低保、医保门槛不断降低、标准日渐提高,就是在不断增强人们抵御疾病的能力。另外,还应大力拓展大病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尤其要探索适合新居民等困难人群的医疗险种,使更多的人得以从容面对旦夕祸福,而不是一有病痛就只能向全社会求助。

每逢天灾人祸,慈善组织似乎只能“意思意思”,而难以力挽狂澜,这也是不得不用“最后一道保险带”的原因所在。这一方面需要在慈善运作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也需要广辟善款来源、做大慈善蛋糕。毫无疑问,假如慈善组织可以在典型个案中发挥更大的救助作用,必将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常态捐助的积极性。这样,“最后一道保险带”也就有望真正用在关键时。

(来源:舟山日报《海山观察》专版

编辑:严婷 阿勒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