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杭州

法治中国的杭州实践 法治杭州建设为改革发展护航

  • 来源:互联网
  • |
  • 2015-01-1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法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杭州一直以来把法治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来谋篇布局——1986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普法规划,1996年又实施了第一个五年依法治市规划,2004年开展“平安杭州”创建活动。

  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作出了建设法治浙江的重大决策。贯彻全会精神,中共杭州市委在普法依法治理工程基础上作出了建设“法治杭州”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法治杭州”是依法治国方略在杭州的具体实践,是“依法治市”的深化和发展。

  8年多来,杭州积极推进法制建设、社会治理、依法行政、司法改革,为杭州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法治保证,也以自己的生动实践努力打造法治中国的典范城市。

  据2013年全省法治建设群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杭州市满意度89.7%,高出全省平均值1.3个百分点。同年,杭州也被全国普法办评为首批“全国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

  营造“依法执政”的政治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得到有力保障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的不断增强,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党的执政能力特别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十一五”时期,是杭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同年5月19日,市委召开建设“法治杭州”工作会议,贯彻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精神,总结“十五”时期杭州市法治工作经验,部署“法治杭州”建设任务,并正式下发了《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建设“法治杭州”的决定》。

  从那一年起,每届党代会都明确法治城市建设的五年规划,每年市委全会都明确法治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每年都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明确法治建设的年度工作重点……杭州始终把法治建设列入市委中心工作,并以此作为贯穿法治杭州建设始终的一条主线,为科学发展提供了引领和保障——

  依法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制度改革。通过市委决定、人大立法、政府规章、公民参与等步骤,在法治范围内推动了事业单位改革、民资作用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平安杭州建设等体制机制创新。

  依法服务市场秩序。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化解各类经济纠纷,完善行业准入配套政策,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十大产业”、城乡统筹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支持和推动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并购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

  依法服务转型升级。围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建设“三城三区”、推动“五水共治”、推进“三改一拆”等重点领域和实体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加强了对土地集约、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等工作,优化法律服务,强化司法保障,提升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依法服务重大项目。先后制订了加强重点建设项目及固定资产投资管理等地方条例,保证了2591个重大投资项目、7639亿投资总额的顺利实施;补充完善了城市房屋拆迁管理补充意见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条例,为落实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政策和保证重点项目推动提供了保证。

  依法保障社会安定。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深化“网组片”建设,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水平。运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机制,仅2013年就对499个重大决策、重点工程依法开展了稳定风险评估,暂缓实施19个,停止实施4个,从源头上防范了重大不稳定问题的发生。

  与之相适应的,是杭州通过扎实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拓宽民众民主监督渠道、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依法监督强力反腐,有力地营造了“依法治权”的监督环境,公共权力行使得到制度约束。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龚正多次表示,要努力把中央和省委部署转化为建设“法治杭州”的具体行动,特别要把深化改革、“一号工程”、“五水共治”、“四换三名”、“三改一拆”、“浙商回归”、城市“四治”等重点工作作为深化法治建设的大平台、试验田、活教材,在推动重点工作中弘扬法治精神。

 [1] [2] [3] 下一页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