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浙江新闻  社会

这届老年人太容易被骗?我们该怎样去理解老年人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9-1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彭华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在这些对老年人的消极印象之外,还伴随着一些更普遍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样去理解老年人,怎么样和他们相处,怎么样去解决相处过程当中出现的矛盾冲突。

在这些对老年人的消极印象之外,还伴随着一些更普遍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样去理解老年人,怎么样和他们相处,怎么样去解决相处过程当中出现的矛盾冲突。

老年心理

2020.08.23 杭州

各位好,我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老年心理实验室的彭华茂,我做的是老年心理学研究。

一直以来关注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很多,关注老年人的研究相对要少。而且社会似乎在把老年期的界限往前推。北京今年6月份疫情确诊的第一位患者才52岁,大家就称他为“西城大爷”。而我们70后已经有人说我们应该当爷爷奶奶了,和我同龄的同事在他的朋友圈发了这张图片之后,只配了一句话:去你大爷的。

心理学对老年期的界限是60或者65岁,但是大家在生活当中可以看到,60岁的人根本就不像一个老年人。我们的研究数据显示的是,基本认知能力要到70或者75岁才有一个比较大幅的下降。

我个人觉得社会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年龄焦虑和恐慌,原因之一是因为对老年期有比较多的消极认识,大家对老年人这个群体也有一些消极的刻板印象。

比如大家常常问我说,老年人为什么容易受骗?为什么抠门?为什么喜欢转发谣言帖?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看到里头绝大部分都是负面信息。

为什么老年群体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一会再谈,我想先谈谈我从自己的研究当中获得的对老年人的认识。

我做老年心理学研究已经十几年了,最开始研究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和背后的心理机制,也做老年人认知功能干预研究。关于认知老化,学界都有一致的结论,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基本认知能力,比如说记忆、反应速度、空间定向、推理能力等,都会出现一个下降的变化,这是一个正常的衰老过程。

我从2013年开始研究老年人的决策行为,决策行为也属于认知能力,它属于复杂认知。在刚刚进入这个领域的研究的时候,我是保有之前的认知老化研究结果的这种预期的,就是觉得老年人的决策会比年轻人差。结果我被自己的数据啪啪打脸,我给大家看两个我们的研究结果。

第一个研究是关于买车。当我们去4S店买车的时候,如果销售给了你两套方案,第一套方案是给你一个基础配置,就是便宜的汽车,你可以往上添加你想要的配置,第二种方案是给你一个高配的汽车,就是贵的汽车,你可以往下删掉你不想要的配置。

前者我们称之为加框架,后者我们称之为减框架,通常人们都是在减框架下花钱更多。我们的决策结果会因为表述方式的不同而不一样,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框架效应

这种框架效应在很多研究当中都发现了,我们就加入了老年人作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老年人并没有比年轻人表现出更大的框架效应,他们俩是一样的

第二个研究是关于老年人决策过程的研究,就是老年人在做出最后的决策之前,会查看较少的信息就做决定吗?

我们通过事先的调查研究,选了一些对老年人和年轻人来说相关性不同的任务,所谓的高相关任务就是对他来说又重要又熟悉的任务,低相关任务是说这事既不重要也不熟悉。

我们把这样的任务放到一个信息矩阵上面,每一个格子里头都是一个属性的描述,你可以用鼠标点开去查看它,你要看多少格子,看多长时间,看多少遍,我们不限定,随便。

我们在后台记录了鼠标点击的情况,蓝线所到之处都是他们查看过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到,老年人在做出选择之前,比年轻人查看了更多的信息,表现出来一种很谨慎,考虑很周到的特点。

这两个结果只是我们的两个研究,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研究,都发现了这种模式,就是老年人表现的不比年轻人差,这应该说是非常出乎我们意料的。

我们就去找各种各样的解释,发现在文献当中,那些说老年人比年轻人决策差的报告,他们所用的任务经常需要很强的基本认知能力,比如需要记忆、速度。那些说老年人决策没有变差的报告,通常选用的任务不需要那么强的认知能力,比如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这样。

而且我们还发现老年人在那些跟他关系越密切、越重要的事情上,会表现得越好。大家可以看到,在选择交朋友和选择买车方面,交朋友就查看了更多的信息。这些结果提示我们,老年人的动机、情绪 、认知能力,还有决策人物情境特点,都会影响他的决策。

所以不能因为说老年人的基本认知能力下降了,我们就简单地去推论他的决策能力也下降。更广泛的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去推测老年人各个方面都会单一下降。

实际上在增龄过程当中,是既有丧失也有获得。学界有很多人发现了这个现象。一方面有很多研究报告说,老年人的认知能力、生理功能在下降,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研究报告说,他们的情绪体验、生活满意度、亲近的人际关系质量,包括主观幸福感,都在上升。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老化悖论

斯坦福大学曾经进行过一个18到84岁的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情绪体验的追踪研究,跨度为10年。发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老年人的正性体验要比年轻人多,就是积极情绪要比消极情绪多。而且老年人的情绪体验更加稳定,不会出现今天跟明天比, 情绪体验强度有大起大落。

为什么老年人在身心衰退的时候,还能够保持相对良好的生活状态和心态呢?

德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Baltes提出了一个SOC理论,来解释在遇到身心资源丧失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它。

SOC理论是三个单词的首字母,选择、优化、补偿。Baltes经常会以波兰裔钢琴家Rubinstein的例子来说明这个理论,Rubinstein是19世纪最有代表性的钢琴演奏家,他在80岁的时候还可以开钢琴演奏会,有人就问他其中的奥秘是什么。

他说首先他只选择少数几个曲目来弹奏,这就是选择。然后他会反复地练习这几个曲目,这是优化。为了应对手指灵活度的下降,当曲子中快节奏到来之前,他会放慢整个弹奏速度,这样快节奏到来的时候只要弹得相对快就可以了,这是补偿。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老年人的适应能力是不可小觑的。

而源自SOC理论的社会情绪选择理论,它是由Laura L. Carstensen提出的,她是我在斯坦福访问进修时候的合作导师,她用这个理论来解释为什么老年人的情绪体验会比年轻人更积极。

在讲这个理论的具体观点之前我们先看两个问题。

第一,假如有半小时的自由时间,没有任何外在的压力和安排,你可以选择一个人共度这半个小时,你会选择和谁在一起?家人、刚读过的小说的作者、还是最近认识的一位有许多共同爱好的朋友?

第二个问题,假如你马上要一个人搬去另外一个国家了,还有半小时自由的时间,你又选择和谁在一起呢?

在这两个问题当中,第一个问题,年轻人大多数会选择刚读过的小说的作者或刚认识的朋友。而年龄大的人会选择和家人在一起。但是到第二个问题的时候,大家都会选择和家人在一起。

这两个问题的区别是什么?同样都是剩半个小时,区别就在于剩余时间的紧迫性。我们的行为目标可以大概分成两类。刚读过的小说的作者和刚认识的朋友,它反映的是知识获得目标而家人代表的是情绪调节目标

知识获得目标是说我们做一个事情,目的是为了去理解我们周围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所以我们会去听很多的课、读很多的书、见不同的人。情绪调节目标是说我做这样的事情,目的是为了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我们会去寻求亲密关系,寻找生命的意义,然后聚焦在当下,投资肯定的事情。

这两类目标没有高下好坏之分,只有优先性的区别。当我们觉得未来时间无限的时候,我们会以知识目标为优先目标,当我们觉得未来时间有限的时候,情绪调节目标就会成为优先目标。

而在自然生活状态下,老年人的未来时间知觉是有限的,所以他们会以情绪调节作为他的优先目标。因此老年人做事情很多都很看重有没有积极的情绪体验,他也很看重他的家人关系。

我们在知道了老年人的优先目标是情绪调节目标之后,老年人的很多行为我们其实就可以理解了。

比如说学习新技术,为什么有的老年人愿意学,有的不愿意学呢?

这里头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愿意学的老年人,是因为他在这个过程当中获得了愉悦、自信、满足,而不愿意学的老年人,可能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遭遇到了挫折、自我批评、麻烦。

如果是年轻人感受到这些负面体验,他的优先目标是知识获得,他是可以克服这些负性体验,坚持学下去的。但是老年人往往不会,感到不舒服他就不学了。

而且老年人为了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他也会去回避很多消极刺激,比如说不愿意看悲剧,不愿意看悲惨的图片,我自己年纪越大就越是这样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老年人的这个特点,你要去劝说他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可以从积极的方面讲,比如说锻炼身体有什么好处,而不要从消极的方面讲,不锻炼身体有什么样的坏处。

在拿掉了说老年期是一个全面衰退的这种简单标签之后,我们再来看开头我提到的大家对老年人的一些印象,你仔细分析,会发现,这里头好多并不完全是年龄造成的。

受骗

老年人买保健品,买保险受骗,这是经常有人提到的,有人就说是不是老年人的判断能力下降,太容易轻信别人呢?但我想提醒大家,刚才我们的研究结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