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温州

温州城址应在瓯江北岸,却选南岸…解锁“风水鼻祖”郭璞温州建城秘密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12-2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来源丨温州晚报

◎原作者丨傅芳芳

◎来源丨温州晚报

◎原作者丨傅芳芳

您知道风水学鼻祖郭璞为何选址温州建城?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傅正园以地质学“将今论古”方法解读温州建城的风水秘密。

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郭璞选址永嘉郡,以北斗七星的位置定下了斗城的格局。傅正园介绍,温州古城选址充分利用山水自然元素,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地质调查与城市规划的典型案例。

历经三次地质演化

千万年初成斗城结构

傅正园长期在温州及邻区从事地质矿产勘查、岩土工程勘察、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他介绍,发生在过去的地质作用过程虽然已不复存在,但可以用现在进行着的地质作用来加以解释。

在地质学研究的过程中,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的条件、过程及特点,这就是“历史比较法”,也可以叫做“将今论古”。

傅正园提到,从地质学角度,斗城的演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中生代白垩纪早期(大概一亿四千万年至九千万年前),我国东南沿海强烈的火山喷发,造成温州及周边形成大量的火山岩堆积,厚度超过1600m,为“斗城”提供物质基础。

而经过新生代第三纪至第四纪早期的几千万年间地质构造运动和风化剥蚀,形成市区如 郭公山、海坛山、华盖山、积谷山、松台山等山体,大南路一带有深谷形成,距离地面最深可达100m左右,这就是原始“斗”的骨架。

来源:中国温州

到第四纪(距今约八十万年至约一万年前),整个区域经过四次海侵海退,沉积了平坦的土地和河网,构成“斗底”。“第一、二次海侵,海水沿瓯江古河道入侵,海坛山成了海岛;第三次海侵范围扩大,五座山都成海岛;而第四次海侵范围更广, 温州城的山都变成海岛,海侵退去后海岛又成了山,于是有了现在平坦的“斗底”,或者说形成斗的肌体,完成斗的塑造。”傅正园说。

这就是温州七星斗城的前世由来。

瓯江南岸土质称土重

密度大适宜建城

“其实按照风水原理,温州城址应该在瓯江北岸,但实际选在南岸。”傅正园说,当时古人应该是通过勘查发现, 南岸的土质密度比北岸大,地基土承载力比较大,所以才会选址在瓯江南岸。

明万历三十三年温州府境 来源:中国温州

他提到,瓯江两岸的土地是海侵之后的海积淤泥,经过不断氧化、水分蒸发而形成,而瓯江北岸的淤积比南岸要新,土比较“嫩”,将南岸比作豆腐干,那么北岸就像豆腐。在选取瓯江南、北两岸的土样进行称重,就会发现北岸的轻、南岸的重。

用现在的话来说,也就是南岸的土比北岸的密度大,实际上应该是南岸的这种黏土含水量比北岸少,固结程度高,力学强度好,相对的地基土承载力也大。

清乾隆二十七年温州府境 来源:中国温州

温州古城选址,不仅是考虑“依江、负山、通水”风水原理,更是因地制宜,是地基土优劣比选的结果。

都说郭璞登上西郭山(现称郭公山),通眺地形,其中华盖山、松台山、海坛山和西郭山形成北斗的“斗魁”,积谷山、巽山形成“斗柄”,温州也因此形成“斗城”之势。 “其实登山观得是地貌,也是古代地质调查手段之一。”傅正园提到,可以判断出 江河入海口,同时也看出该地将来作为港口腹地的城市发展用地。

清光绪八年城池坊巷 来源:中国温州

挖二十八宿井尝水质

发现山泉水适合饮用

八角井、白鹿庵井、横井(天宿井)、三牌坊古井……在如今的温州城内,这二十八宿井中,部分井水还可使用。这二十八口井不仅对应二十八星宿,其实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城内的用水问题。

傅正园提到, 温州古城原是河网密布,就如同现在的三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